主题缘起
近期,中八班小朋友来到历史悠久的古民居——灵石王家大院。通过参访,孩子们感受到了大院深厚的文化底蕴,近距离地欣赏了大院的建筑风格、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最后来到“王氏作坊”,孩子们被院子里一块大大的“石头”所吸引,导游解说,我们得知王家祖先就是通过制作石磨豆腐发家的。这块石头能做豆腐?有这么神奇吗?带着疑问,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石磨,探秘石磨……
主题网络
主题探究过程
豆子放多了
角色区投放石磨后,孩子们用各种办法研究石磨。今天,六月和萌萌来到角色区,六月说:“我们来磨黑豆粉吧!”说完萌萌拧开盖子,抓了几颗豆子放进小孔里,六月看到后说:“太少了,再放点吧!”说完,两人你一把我一把,直到黑豆溢出来。磨了一会,六月说:“怎么磨不出来呀?”萌萌看了看说:“我们找个东西往下按一按吧!”说完到抽屉里找来一把勺子,按了按,按不下去……萌萌说:“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放的太多了?”六月又说:“要不咱们舀出来点吧?”得到萌萌的赞同后,六月拿着勺子又从小孔里往外舀豆子,留下一少半。两人一起握着把手转起了石磨,又磨了好一会儿。六月说:“好累呀,怎么半天才磨出一点呀!”萌萌说:“就是就是,磨得好累呀,我们先休息一会吧!”
【反思与调整】
1.幼儿对“磨豆粉”产生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此次操作活动中,两个孩子对“石磨磨豆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孩子们的话语中可见,操作材料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孩子们喜欢接触新事物,愿意主动探索,探索意识逐渐萌芽。
2.根据已有经验,在实际操作中自主解决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六月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现了豆子不能一次性放太多,加上和萌萌的思维碰撞,两人在观察、操作中积累了“用石磨磨豆粉时一次不能添加太多, 要少量多次添加”的认知经验。
在交流分享环节,教师给予了孩子分享自己发现的机会。随后,教师又将孩子们遇到的困难呈现出来,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磨了好长时间才磨了一点点?”激发幼儿再次操作的兴趣,期待着幼儿新的探索。
顺着转?倒着转?
孩子们再次操作后发现:有的小朋友磨出来的豆粉多、有的小朋友磨出来的豆粉少,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认识石磨》。活动中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转动石磨……操作体验后又一次提出了问题。
萌萌说:“上一次我发现磨了好长时间才磨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我们打开了石磨,孩子们发现了石磨里的小秘密,在石磨上下扇里面都有规则的沟槽。武新蕊说:“老师,我发现中间的沟槽深,外面的沟槽浅。”豆豆说:“我发现沟槽是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教师说:“你们发现了石磨这么多的秘密,谁想再来磨一磨?”
教师小结:“我们把豆子从上面的孔里放进去,豆子会顺着石洞下到沟槽缝隙间,我们顺着转动石磨时,豆子会从一个沟槽转动到另一个沟槽里。但是倒着转动时,豆子就会被上扇和下扇的石磨挤压成小块,石磨上扇不停的转动,豆子不停地被挤压,最后磨成粉末。”
【反思与调整】
幼儿在探索石磨的过程中,既是幼儿理解和迁移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推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1.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映了幼儿自主建构经验的过程。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孩子们在与操作对象的相互作用中,积极的观察、实验、在反复的探究观察中获得经验,在此基础上,原有的经验和现有的经验相互作用,构建出了新的经验。
2.幼儿持续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品质。
在孩子们探索石磨的活动中,做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探究与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主动思考,不仅能进一步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在活动中继续提出问题、引领孩子解决问题,而且有效激发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大豆子、小豆子
孩子们对石磨的兴趣有增无减,早上来园,一一对树叶说:“我们来磨绿豆粉和玉米粉吧!”两人一个负责放绿豆,一个负责转动石磨。一一提醒道:“一次要少放一点。”树叶说:“哦,你也记得要倒着转哦。”在两人配合下,石磨里磨出了绿豆粉。树叶喊道:“哇!是豆绿色的。”一一凑近闻了闻说:“还有豆香味。”树叶摸一摸说:“还是绵绵的呢。”
绿豆粉磨好之后,孩子们决定磨玉米粉。旺仔和黄钰涵也加入了磨玉米粉的行列。两个男孩一起磨玉米粉,磨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一一说:“这个玉米磨出来的像玉米渣,不像玉米粉呀。”树叶说:“我们放回去再磨一次吧。”磨豆粉的活动继续进行着……
分享环节,一一说:“玉米粉太难磨了,我们磨了好几次才磨好。绿豆粉比较好磨,不用那么费力。”教师问:“为什么绿豆比玉米好磨呢?”孩子们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取出玉米和绿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孩子们说:“知道了,知道了,玉米比较大,绿豆比较小,所以绿豆比较好磨。”教师说:“是不是这个原因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反思与调整】
1.新材料引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孩子们能够将上一次的经验如:一次少放一些,逆时针转石磨等运用到新的活动当中。同时,有了分工合作的意识 ,活动中协同合作,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分工:一部分负责放豆子,一部分负责转动石磨。
2.运用多种感官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中,一一和树叶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闻一闻等方法对绿豆面进行了探索,并用较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3.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愿意帮助同伴。
大家遇到问题时,旺仔主动提出了解决方法,并和小朋友一起实施。同时,孩子们在同伴们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同伴共同完成磨豆粉的活动。
在分享环节,教师给予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通过实验验证,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随后教师向幼儿发起了新的讨论:“石磨还可以磨什么呢?”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后,决定磨豆浆,教师期待幼儿新的探索。
一圈一圈慢慢转
经过几次实践操作,孩子们积累了一些研磨经验,当教师提出问题:“石磨除了磨豆粉还可以磨什么?”后,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磨豆浆!”于是,教师准备了两台石磨,孩子们分组参与研磨。
研磨的过程中,刘璟悦告诉小朋友:“磨豆浆的时候,每次不要加太多豆子。”阴俊豪边演示边说:“要朝这边转哦!(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孩子们看到石磨里缓缓流出豆浆,都开心地拍手叫好,忙着用小刷子把凹槽里的豆渣及豆浆沿着石磨的出浆口推到盆里,孩子们看到第一次磨出的豆浆里面有黄豆的粗颗粒,于是倒入石磨中再次研磨。
过滤完后,细心的墨墨发现了问题:“我们的渣渣怎么这么多呢?”这时,教师提出了问题:“你们刚才是怎么磨的?”两组代表分别介绍了他们磨的方法。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比较后总结出:“磨豆浆时除了要逆时针转、一次不能添加太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匀速推磨,不然磨出来的颗粒不均匀。”得出答案后,孩子们再次进行了尝试,这次比第一次磨的豆浆更加细腻……
【反思与调整】
1.体验“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磨豆浆活动中,墨墨发现了两组磨出的豆子粗颗粒数量不同,一番观察、比较后,教师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总结出了磨豆浆的注意事项,并且孩子们体验到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
2.感知磨豆浆时豆子数量、转动方向及速度和豆浆质量的关系
随着孩子们的多次尝试,他们的认知经验在不断丰富。每次操作前都能将上次总结出的经验运用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磨豆浆,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更收获了成功的满足,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老传承。
【活动推进】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深入思考
活动最后,大家一起品尝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同时一边讨论:“石磨除了磨豆浆还可以磨哪些东西?”“石磨可以磨水果、杂粮吗?”“磨出的豆浆还能做成什么食物呢?”以此来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助推幼儿的深入思考。
2.丰富区域材料,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索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寻找感兴趣的材料,继续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进一步了解先人的智慧。
我来做豆腐
经过几天的探索,孩子们用石磨磨出了豆粉、豆浆。这时孩子提出疑问了:“老师,王家的祖先不是用石磨做豆腐吗?我们磨出的只有豆粉和豆浆啊,他们是怎么做豆腐的?”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上网查阅豆腐的制作步骤。
第二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答案来分享:我昨天查过了,黄豆要泡7、8个小时;要过滤,这样口感才好;还要煮熟,再过滤;要点卤,可是我不知道卤水是什么东西;网上应该有卖的;变成豆花了就倒进模具,压15分钟就做好了……你们太棒了,竟然查到了这么详细的步骤,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豆腐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说干就干,我和孩子们再次观看了制作步骤后,按照步骤准备材料和工具,终于在失败三次、参访豆腐厂归来后成功做成了第一块豆腐,孩子们捧着那一块小小的豆腐,像是捧着宝贝一样,生怕弄碎,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品尝着那一小块豆腐,孩子们说:“我们自己做的豆腐就是香!”
随后我们在厨房师傅的帮助下,还把豆渣变废为宝,制作成了美味的豆渣丸子,我们的家长和大部分老师都品尝过它的美味,真的是回味无穷呢!
【反思与调整】
整个制作、品尝、分享活动中,从未知到已知,从外表到内涵,从个体到合作,孩子们在细致观察、大胆探索、家园合作和实地参访中学会了分析思考、专注投入、同伴合作,切身感受到了石磨豆腐制作工艺的精髓,以及与现代制作工艺的区别,了解了王家祖先制作豆腐的艰辛和不易,也更深入地体会到了先人的智慧与科技结合的力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豆粉创意美术
“磨了这么多的豆粉,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孩子们找来美工区的模板、乳胶和黑色卡纸,先将模板固定在卡张上,用排笔蘸取乳胶,涂抹在模板的缝隙处,然后将豆粉均匀地洒在模板上,最后将多余的豆粉倒掉,香香的豆粉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豆粉画。
接下来,我分享了另一种豆粉创意美术形式——型糊染,孩子们对这种新型的作画方式非常感兴趣,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搅糊、刮糊、晾干、染色、去糊,孩子们经过几道复杂的工艺终于完成了型糊染的手绢。
【反思与调整】
中班幼儿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具体的事物能够非常有效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使幼儿获得直观感受。《指南》中在艺术领域的表现与创造方面提出了“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要求4-5岁的幼儿能够利用手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相关材料和工具,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支持他们进行有关豆粉的自主创意美术活动,让孩子们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最后,将作品展示到主题环创中,让孩子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倾听、积极动手动脑,不仅锻炼了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师小结
孩子们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老师,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操作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本次活动中,教师善于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及时提供石磨,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先人智慧的结晶,从自主游戏中继承传统民族文化。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从发现、探索、操作、分享到利用石磨研磨豆浆、豆粉,全程自主,遇到问题时会和同伴共同商量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社会性发展水平,还凸显了孩子们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老师作为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孩子们活动中的支持作用不仅仅限制于提供材料、抛出问题等,“无为”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支持策略,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孩子们有效的支持。
撰稿|智晋芳
图片|智晋芳
编辑|王静波
审核|王英霞 王玮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晋中市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