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中,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至关重要。当特色课程需要家长提供材料时,幼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直接影响家长的合作意愿和课程效果。对此,我结合国内外幼教专家的观点和实践经验,给出以下建议:
1. 提前沟通,明确需求
在课程开始前,幼师应通过家长会、班级微信群或家长信等方式,向家长详细介绍特色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教育意义,并明确所需材料的种类、数量和使用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李季湄教授曾指出:“家长对课程的理解越深入,参与度越高。”因此,幼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案例展示材料的具体用途,帮助家长直观了解其重要性。
2. 提供灵活的选择
考虑到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幼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比如:
- 直接提供材料,家长自愿参与。
- 提供材料清单,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准备。
- 设置“材料共享区”,鼓励家长将家中闲置物品带到幼儿园,既环保又减轻家长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建议:“幼师应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灵活、贴心的方案,才能赢得家长的支持。”
3. 强调材料的教育价值
在与家长沟通时,幼师应着重强调材料在课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例如:“这些废旧纸盒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创意搭建,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样的解释能让家长感受到材料的价值,从而更愿意配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指出:“家长对教育意义的理解,是激发其参与热情的关键。”
4. 用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兴趣
幼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材料收集任务”,激发家长和孩子的参与热情。例如:“本周我们要一起收集不同颜色的纽扣,看看谁找到的纽扣最多!”这种方式不仅让家长感到轻松,还能让孩子在收集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美国幼教专家丽莲·凯兹(Lilian Katz)曾提到:“游戏化的任务设计能有效提升家长和孩子的参与度。”
5. 及时反馈与感谢
在家长提供材料后,幼师应及时反馈其使用情况,比如通过照片、视频或文字记录,展示孩子在课程中的表现,并感谢家长的付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卓娅强调:“家长的付出需要被看见和认可,这是建立家园共育信任关系的基础。”
6. 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如果家长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无法提供材料,幼师应主动提供替代方案,比如幼儿园统一准备或与其他家长协商共享。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曾分享:“幼师应成为家长的支持者,而不是压力的来源。”
7. 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通过定期举办“家长课堂”或“亲子活动”,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从而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建议:“家园共育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幼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在特色课程中,家长提供的不仅是材料,更是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与支持。幼师应通过清晰、灵活、贴心的沟通方式,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