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在园的游戏时间被学习任务大量压缩,如何合理平衡学习与游戏时间,保障孩子的游戏权益?
解答:
在学前教育阶段,游戏与学习并不是对立的两件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如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然而,现实中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焦虑”或追求所谓的“学习成果”,过度压缩孩子的游戏时间,这种做法既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剥夺了孩子通过游戏探索世界、发展能力的机会。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中合理平衡学习与游戏时间,保障孩子的游戏权益呢?以下是一些专业建议:
1. 明确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游戏即学习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学习方式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而游戏正是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活动。例如,孩子在积木游戏中学习空间关系、在角色扮演中发展语言和社会能力。因此,幼儿园应转变观念,将游戏视为学习的重要形式,而不是与学习对立的活动。
2. 优化一日活动安排,保障游戏时间
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时间应不少于2小时(包括自主游戏和集体游戏)。具体建议如下:
- 晨间活动:安排30分钟左右的自由游戏时间,让孩子通过游戏唤醒身心。
- 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安排1小时户外游戏,促进孩子大肌肉群的发展和感官探索。
- 区角活动:在教室设置丰富的区角(如建构区、阅读区、角色扮演区),让孩子在自主选择中学习和游戏。
- 集体活动:将学习任务融入游戏,例如通过故事表演学习语言,通过数学游戏理解数量关系。
3. 实施“游戏化课程”,让学习更有趣
著名幼教专家华爱华教授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课程应当是游戏化的。”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学习任务与游戏结合:
- 主题式游戏:围绕一个主题(如“春天”),设计角色扮演、手工制作、户外探索等游戏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
- 项目式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真实问题(如“搭建一座桥”),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互动式教学:利用教育游戏、互动教具等工具,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游戏体验。
4. 提升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
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游戏质量。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 培训与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游戏理论(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如何在游戏中观察、支持和引导孩子。
- 观察与反思:鼓励教师通过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及时调整游戏内容和时间。
- 家园共育:向家长宣传游戏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避免过度强调知识学习。
5. 尊重孩子的游戏选择权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园应尊重孩子的游戏选择权,允许孩子在规定的游戏时间内自由选择玩什么、怎么玩。例如,在区角活动中,孩子可以选择搭建积木、扮演医生或绘画创作,教师只需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而不是过多干预。
6.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幼儿园应建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将游戏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例如,通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估其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总结: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园应通过优化一日活动安排、实施游戏化课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等措施,合理平衡学习与游戏时间,保障孩子的游戏权益。正如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言:“游戏是幼儿期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让我们尊重孩子的游戏需求,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意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