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培养孩子综合素养的实践策略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且重要!在当前贯彻”去小学化”政策背景下,如何培养3-6岁幼儿的综合素养确实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说过:”去小学化不是降低教育质量,而是要让学前教育回归其本质。”我认为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去小学化的核心内涵。
去小学化的本质与内涵
去小学化并非简单的”不教知识”,而是要从幼儿发展规律出发:
- 改变单一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
- 摒弃机械训练和记忆
- 反对超前的认知学习
- 杜绝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
培养综合素养的五大实践策略
1. 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强调:”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具体做法:
- 区角活动设计:构建角色扮演区、建构区、美工区等多样活动区
- 材料投放:提供低结构、可变化的游戏材料(如积木、纸箱、自然材料等)
- 教师角色:做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而非主导者
案例:上海市某幼儿园”纸箱王国”项目,孩子们自发用纸箱搭建城堡、制作道具,在游戏中发展了空间思维、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
2. 开展项目式学习(PBL)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指出:”幼儿的学习应该是整体性、综合性的。”
实践要点:
- 从幼儿兴趣和生活中发现问题
- 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 记录和展示探究过程
例如:成都某园开展的”我们的树朋友”项目,孩子们观察、测量、绘画、讲述关于树的故事,整合了科学认知、艺术表达、语言发展等多个领域。
3. 重视生活教育
日本幼教专家仓桥惣三曾说:”幼儿教育的本质在生活之中。”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自我服务:穿脱衣物、整理物品
- 值日生工作:分餐、照顾植物
- 自然观察:天气变化、植物生长
- 社会交往:解决同伴冲突、表达需求
4. 发展关键品质而非技能
幼教专家应彩云老师提出:”幼儿期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重点培养:
- 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 坚持性与专注力
- 创造力与想象力
- 合作与沟通能力
- 情绪调节能力
5. 有效利用评价工具
使用多元评价方式:
- 观察记录(轶事记录、检核表)
- 作品分析(绘画、手工等)
- 成长档案(照片、视频、幼儿口述)
- 游戏表现评估
教师角色的转变
去小学化背景下,教师需要实现三大转变:
- 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 从”活动主导者”转变为”环境创设者”
- 从”标准评价者”转变为”发展支持者”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不是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教,而是为这一发展过程准备和安排一系列活动。”
结语
实现去小学化与培养综合素养的目标,关键在于:
- 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 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 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 做幼儿发展的支持者而非塑造者
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大卫·埃尔金德所说:”在童年时期,游戏就是工作,玩具就是工具,同伴就是老师。”让我们回归学前教育本质,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