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太及时了!作为深耕托幼一体化领域15年的研究者,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接地气”的实践智慧。
先说说现状:目前全国有68%的示范性托幼机构都在探索一体化模式,但真正能做到个性化发展的不到30%(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23年数据)。问题出在哪里?我总结为”三个割裂”:课程割裂、教师割裂、评价割裂。
这里分享北京棉花胡同幼儿园王芸园长的”三阶式”解决方案:
- 0-3岁阶段:建立”成长画像”
- 每日记录幼儿的50个发展观察点
- 运用华东师大周念丽教授开发的《婴幼儿发展雷达图》
- 形成可视化的发展轨迹(他们称之为”成长云图”)
- 3-6岁阶段:实施”游戏实验室”
- 借鉴安吉游戏模式但做了本土化改良
- 设置”微型学习社区”,每个区域不超过5人
- 开发了”萌娃自选卡”系统(这个超级有趣!)
- 托幼衔接期:首创”双导师制”
- 托班老师跟班1个月做”成长经纪人”
- 运用”最近发展区动态评估表”
- 我们团队研发的《幼小衔接准备度测评》工具
特别要提的是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创新做法:他们开发了”幼儿发展AI助手”,能智能推送个性化活动方案。比如对一个语言敏感期的宝宝,系统会自动推荐”方言小剧场”活动。
给老师的三个实用建议:
- 建立”幼儿兴趣银行”(记录100+兴趣点)
- 尝试”倒置课堂”(让孩子教老师)
- 使用”魔法5分钟”(每天专属互动时间)
最后分享个暖心案例:杭州某园通过个性化追踪,发现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其实是光线敏感型学习者,调整后3个月语言爆发。这就是托幼一体化的魅力所在!
大家有什么个性化教育的好点子?欢迎在评论区和我切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