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支持流动儿童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
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为流动儿童提供教育支持,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议题。以下我从实践层面提供可行方案:
一、建立”儿童成长护照”动态评估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发的”流动儿童发展评估工具包”值得借鉴:
- 语言发展:采用”故事接力”游戏评估语言表达能力
- 社会适应:通过”我的新朋友”绘画活动观察社交能力
- 学习品质:设计”积木挑战”任务评估专注力与坚持性
建议每月更新评估结果,形成可视化成长曲线,避免标签化评价。
二、打造”文化混搭”主题课程
上海蒲公英幼儿园李慰宜园长提出的”三融入”策略:
- 家乡文化展示周:邀请家长分享方言童谣、特色饮食
- 城市探索日:组织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
- 混龄游戏节:设计需要协作的传统游戏(如跳房子改良版)
典型案例:杭州某园开展的”快递叔叔的一天”角色扮演,帮助孩子理解父母职业。
三、构建”三叶草”支持网络
借鉴深圳实验幼儿园刘凌园长的实践经验:
- 教师叶:每周2次个别化辅导(如语言矫正)
- 同伴叶:建立”小向导”结对制度
- 家长叶:开设”周末亲子工作坊”(可利用企业捐赠的移动教育包)
四、创新”微衔接”入学准备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团队建议:
- 学习适应:开展”课间十分钟”模拟体验
- 心理适应:制作”小学探秘”电子相册
- 生活适应:训练整理书包”三步法”
特别提示:避免过早小学化,应通过游戏化方式过渡。
五、开发”流动教育资源包”
可包含:
- 多方言版绘本(如”和妈妈一起说家乡话”系列)
- 城市生活指导图卡(地铁乘坐指南等)
- 便携式学习材料(磁性拼图、折叠画板)
青岛实验幼儿园宁征园长特别强调资源包要”可携带、易操作、低成本”。
结语: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教师具备”显微镜”般的观察力、”万花筒”般的创意和”永动机”般的行动力。每个流动儿童都是独特的存在,我们的支持应当如涓涓细流,既能滋养成长,又保留其原有的文化印记。
实践工具推荐:
1.《流动儿童教育指导手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2.”小迁徙者”游戏资源包(奕阳教育研究院)
- 家园共育APP”桥”(华东师范大学研发)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