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作为深耕学前教育15年的老园长,我发现许多幼儿园都在做成长档案,但80%都停留在”照片拼贴+作品收集”的表层记录阶段。今天我就结合北师大霍力岩教授的”过程性评价”理论和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的实践经验,跟大家分享怎样让成长档案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成长引擎”。
🌟 首先我们要明确:优质的成长档案应该是幼儿发展的”GPS导航系统”,要具备三个关键维度:
1️⃣ 动态轨迹记录(时间轴)
2️⃣ 关键能力雷达图(发展维度)
3️⃣ 学习故事叙事(情景化证据)
📌 实操落地建议(含具体工具):
- 【多元记录矩阵表】
参考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三维记录法”,建议采用: - 视频片段(每月1个典型游戏片段)
- 语音日记(幼儿口述”我今天最了不起的事”)
- 学习故事(教师用”哇时刻”记录表)
- 伙伴评价(用儿童友好型贴纸评价表)
- 【成长密码解读策略】
深圳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凌分享的”四步分析法”特别实用:
① 找生长点(如:积木搭建从平行堆高到围合封顶)
② 连发展线(绘制类似股票K线图的能力发展曲线)
③ 绘成长面(参考《3-6岁儿童发展指南》制作雷达图)
④ 建立体模型(综合认知、社交、动作等维度) - 【家园共育创新玩法】
借鉴日本”Portfolio Assessment”经验,可以: - 设计”成长盲盒”:每月让家长随机抽阅一个发展领域档案
- 开展”档案漂流日”:幼儿带着档案本去其他班级”交换故事”
- 制作”成长NFT”:用二维码将实体档案与电子档案联动
💡 特别提醒:
避免陷入”为存档而记录”的误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刘霞老师强调,有效的档案要能回答三个问题:
▸ 这个孩子特别在哪里?(个体差异性)
▸ 他比上个月进步在哪里?(发展递进性)
▸ 下一步可能需要什么支架?(教育预见性)
最后分享我们园区的成功案例:通过实施”小水滴成长银行”项目,把幼儿的每个发展瞬间转化为”成长币”,毕业时生成专属的《能力储蓄报告》,家长反馈这样的档案不仅有意义,更能清晰看到幼小衔接需要强化的方向。
大家不妨尝试用”望远镜思维”来做档案——既要记录当下星星点点的光芒,更要规划如何让这些微光连成未来的星河。你们园所有什么创新的档案记录方式?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碰撞!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