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幼教领域15年的研究者,很高兴与各位园长、教师探讨这个核心命题。教学质量改进计划需要以”儿童发展坐标系”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最新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我建议从以下七个维度系统推进:
一、建立动态评估雷达图(工具推荐)
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团队研发的”ECERS-R量表”进行基线测评,重点监测:
- 师幼互动质量(CLASS评估)
- 课程实施深度(参考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法)
- 环境育人效能(运用香港教育学院李辉教授的SPICE模型)
二、三级教研体系构建(北京三义里幼儿园成功案例)
- 园级教研:每月开展”教学痛点工作坊”(如: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性问题)
- 年级教研:实施”3+2观察法”(3天跟踪+2天复盘)
- 班级教研:推行”幼儿行为解码日记”(借鉴东京大学佐伯胖教授的微格分析法)
三、师幼互动升级策略(实操要点)
-
对话质量提升:运用”3F反馈法则”
- Fact(描述具体行为)
- Feeling(解读情绪信号)
- Future(引导发展可能)
- 建立”教学敏感时刻档案”(参照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出的关键事件分析法)
四、课程质量提升路径(深圳实验幼儿园样板)
-
实施”五维课程审议”:
- 儿童兴趣温度计(连续5天兴趣点记录)
- 发展目标靶向图
- 资源网络矩阵
- 实施路线动态表
- 评价反馈调节环
- 开展”课程生长性评估”(参考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黄琼老师的双螺旋评估模型)
五、环境优化进阶方案
-
空间改造”三境原则”:
- 支持性环境( scaffold )
- 挑战性环境( challenge )
- 疗愈性环境( healing )
(应用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的环境设计理论)
六、家园共育质量监测
建立”家长参与指数评估体系”(借鉴美国NAEYC家庭参与标准),包含:
- 教育一致性系数
- 资源贡献度
- 课程参与率
七、持续改进机制建设
采用”PDCA+循环”模式:
Plan: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个性化目标
Do:实施”教学临床研究”(每天15分钟微格教学分析)
Check:使用”质量发展象限图”(横轴为当下水平,纵轴为成长速度)
Action:形成”改进策略菜单”(每个问题提供3种解决方案)
特别提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刘霞老师团队的追踪研究显示,有效的改进计划需要配套”教师成长学分银行”制度,将培训、实践、反思量化为可积累的专业发展积分。
建议各园所参考这个框架时,可结合本园实际选择3-4个优先突破点,切记质量提升不是”全面开花”而是”精准滴灌”。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强调的:”质量改进要像中医把脉,找准关键穴位再施针。”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