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染而生
布里生花
非遗进校园
传统
文化共传承
大三班
班本课程
《课程缘起》
一日生活皆课程,时时处处皆教育。一天早上,恩熙小朋友穿来了一条裙子,孩子们围着讨论起来,大家都觉得这个裙子很特别。裙子上的颜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呢?这些漂亮的花纹是怎么染出来的?借此契机,我们大三班的孩子们与“扎染”展开了一场有趣的邂逅……
这条裙子好漂亮啊,它的蓝色好特别,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花纹,这些图案怎么来的呢?
我猜是先把布袋染成蓝色,再用画笔画出图案来的。
我感觉是机器打印上去的。
为什么有的地方有颜色,有的地方没有颜色?
我们教师针对孩子现阶段的年龄特点
和经验做了以下整理:
教师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扎染”是我国劳动人民发现美和表现美的一项传统艺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国民间扎染艺术,发现布上扎染花纹的美,我们将扎染定位班本特色,进行了一系列的扎染体验活动,提升幼儿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遇·扎染》
01
扎染大调查
随着班级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关于扎染的疑问越来越多,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前期经验,结合家园协同共育,亲子共同完成《扎染大调查》问卷。
通过亲子调查,孩子们了解到生活中关于扎染的各种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以绘画的形式表征出来。
孩子们将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大家进行了分享,这个过程不仅让幼儿初步了解扎染,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02
什么是扎染
到底什么是扎染呢?小朋友有话说:
扎染,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布进行扎、缝、缀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通过这样的方法布上就能染出各种花纹图案。
03
扎染的历史
了解了什么是扎染,小朋友们对扎染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前期经验,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让幼儿初步了解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艺术。
据古籍记载,扎染这种古老的工艺大概始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汉代,发源地据说是在中原,随着人口的流动,扎染技艺向全国各地传播。
04
《蓝花坊》绘本阅读
在了解扎染的过程中,悠悠小朋友发现了一本有关扎染的绘本:《蓝花坊》,老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带大家一起阅读了这本书。
这部作品讲述了美丽的贵州苗族蜡染技艺,通过青儿全家种蓝、采蓝、制蓝等工序,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奉献。画家精工细作,蓝调美丽雅致,把苗寨的自然与淳朴、美丽与天然跃然纸上。
原来制作扎染的颜料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
制作一件扎染的衣服需要这么多流程,可真不容易啊!
通过阅读《蓝花坊》,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扎染,在分享交流时我们还讨论了扎染的操作过程。
幼儿收获
通过观看视频、欣赏扎染艺术品、绘本阅读等形式,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扎染的起源与发展,丰富幼儿前期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蓝花坊》等扎染绘本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使孩子们在阅读绘本中不仅对扎染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还充分领略扎染艺术在生活中的用处,体会到不一样的艺术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教师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探·扎染》
01
了解扎染六部曲
01
浸:将布料放在盆里用凉水浸湿,有利于在染色时颜色会更好更快地渗透进布料里。
取出:将浸泡好的布料从盆子里取出拧干。
02
03
扎:使用皮筋、木条、夹子等工具进行捆扎,布料被扎得越结实,染出来的颜色越少,从而布上留白越多。
染:采用点染或浸染两种方法进行染色点染 。
04
05
拆:将染好的染布拆开。
晒:把染布放在有太阳的地方晾晒。
06
02
扎染的工具
讨论:你认为扎染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需要准备染料,没有染料什么都不能做。
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手套和护衣,不然手上和身上都会弄上颜色的。
我看到视频里还有夹子、橡皮筋。
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白布呢。
没有白布怎么办呢?
我家里有布,我可以带过来。老师可以请爸爸妈妈收集。
通过探讨和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东西也能成为扎染的工具。比如:颜料、橡皮筋、夹子、弹珠、棒冰棍、剪刀等。
家园合作:请家长帮忙收集橡皮筋、
夹子、废旧白色衣物、白布等扎染材
料。
幼儿收获
幼儿学会了观察身边事物的特征,学会了收集与分类。在探讨扎染工具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扎染工具并不局限于几种,一些毫不起眼的材料,经过一番奇妙的组合就能“变”出漂亮的扎染图案。
教师思考
扎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拘一格,扎染的世界对于孩子们而言是神秘而又多彩的,多种的扎染工具和材料,不同的组合都能扎染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我们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和物品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03
捆扎方法知多少
如何把布料捆扎起来,最后染出好看的图案呢?为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扎染的步骤,在科学活动《探秘扎染》中,让幼儿了解关于捆扎的基本技法,针对不同的扎染手法和图案,幼儿特别感兴趣,纷纷讨论起自己感兴趣的扎染方法。
传统
捆扎
我们通过搜集素材,查阅资料,整理出了常见的几种扎染手法,并介绍了每种扎染手法扎染出的图案。
1
折叠捆扎法
悠悠:把布往前折,往后折,再用皮筋绑上。
2
中心点分段捆扎法
欣瑜:拎住布的中心一点,再绑皮筋。
3
旋转捆扎法
雯雯:转成一朵花,然后绑起来。
4
随意揉搓法
彤彤:把布随便揉在一起,这样扎染出来也好看。
5
三角形捆扎法
悠悠:长方形变成三角形,最后一定很好看。
教师思考
孩子们对扎染艺术尝试表现特别强烈,通过自由表达和探索扎染工具,结合家园共育和交流探讨,幼儿体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是引导并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外在的推动与支持则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试·扎染》
01
我的扎染计划
我想扎出像龙卷风一样的图案,因为很炫酷。
我喜欢像太阳光芒一样的图案。
我想要扎出一条一条的图案。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征:
02
第一次扎染
通过前期经验的铺垫,大家对扎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了解捆扎的技巧,做好准备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践操作。
1
捆扎
我们给小朋友准备了白布、皮筋、夹子,引导幼儿自己探索几种捆扎方法,动手操作。
展示捆扎成果:
2
浸泡
讨论:怎样让布料上色呢?
将扎好的布放进染料里泡,这样就有颜色了。
我们需要水、染料、还有固色剂。
1
接自来水
2
往桶内倒入冷、
热水
3
倒入染料
4
搅拌,使染料
与水充分融合
做好准备,小朋友们期待地将扎好的布放进水里。
小朋友们静静等待,大家都非常期待这次扎染的效果。
3
拆下晾晒
自己动手,将夹子和皮筋小心取下,用夹子将布挂在绳子上。
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我们的作品晒干啦。
4
分享与讨论
小组间进行分享、讨论
集体分享:
传统
展示与评价
集体分享中,我们探讨了以下问题:
为什么这块布的白色和蓝色混合起来了?
你最喜欢哪块布?
什么样的扎染效果是成功的?
小朋友们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有花纹的扎染好看。
要有白色,有蓝色,有些作品的白色不明显,就不好看。
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喜欢的扎染作品都不一样。不过,像这些颜色层次明显、蓝白分明的作品就比颜色混合在一起的好看。
5
扎染问题大揭秘
第一次扎染,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小朋友们根据扎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问题一:为什么扎染好的布会没有花纹?有的花纹很少?
昊宇与鑫鑫选择了相同的捆扎方法来扎染,但是做出来的效果却不一样,经过对比,两人发现:昊宇的皮筋绑了5圈,很紧,而鑫鑫只绑了两圈皮筋。
解决问题:
1
我们可以请老师帮忙。
2
我们可以互相帮忙,我跟你后面学。
3
在捆扎的时候我们把皮筋绑紧一点,这样染出来的颜色就不会乱跑了。
4
把布全部浸泡在桶子里,这样就能全部泡到颜色啦。
通过观察和讨论,我们发现皮筋的松紧度决定扎染的效果,想要扎染出清晰的图案必须将皮筋绑紧。由于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皮筋未扎紧。
问题二:不会绑皮筋怎么办?
绑皮筋有什么好的技巧吗?
经过小朋友们的积极探索,他们发现了扎皮筋小妙招:
一拉
二翻
三撑
四套
幼儿收获
孩子们通过实践、对比,发现折叠和捆绑的方法不同,最终呈现的花纹也不同。而小朋友们使用颜料的多少、橡皮筋捆扎的松紧也与最后呈现花纹的深浅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师思考
在讨论与经验的相互分享中,我们共同解决幼儿在扎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更换工具、学习正确手法、相互合作等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03
第二次扎染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孩子们再次尝试的时候,孩子们利用教室里其他的材料,如瓶盖、雪糕棒、弹珠等进行了扎染。
再次尝试时孩子们表现得非常谨慎,在捆扎过程中孩子们捆扎得很仔细,直到橡皮筋拉不动为止,再进行染色。
传统
亲身体验扎染乐趣
阳光正好,这次我们将晾晒场地放在了前场地,让布料充分接触阳光。大家自己动手,相互合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快来欣赏一下小朋友们的劳动成果吧!
04
扎染效果不同的原因
第二次扎染成功后,大家对自己的扎染水平信心倍增。正好资源区又收集了一些布料,孩子们主动提出进行了第三次扎染活动。
这次的扎染好不容易完成,最后的成果却不尽人意:
1.布料染出来的颜色很浅,偏紫而不是靛蓝色。
2.颜料渗透进皮筋、夹子等捆扎的地方,蓝白色分界不明显。
这是为什么呢?
幼儿猜测
是因为小朋友们的皮筋没绑好吗?
是因为我们浸泡在染料里的时间短了吗?
是布料的原因吗?
我们找老师寻求答案吧。
幼儿求证
通过老师和幼儿一起复盘制作过程,发现并不是皮筋和时间的问题,那么是布料的原因吗?
不同材质的布料扎染出来的效果不同。如果布料的质量不佳,如纤维短、密度不够等,就会导致染料无法充分渗透到布料中,从而影响扎染的效果。
那我们以后还是用棉布扎染吧,这样更好看!
幼儿收获
从扎染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通过观察一一发现问题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讨论一一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让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扎染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累积了许多有用的学习方法。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回顾反思、总结经验。经过初染、再染,小小的一块布,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下,勾勒出美妙的图案……通过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我们看到了他们充满想象的创造力,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探索,把方正的素布变成三角形、正方形……鼓励孩子不断去发现、去感受、去试错、去创造,获得无限生长的可能。
《玩·扎染》
01
区域游戏中的扎染
随着课程的持续推进,孩子们对扎染的兴趣愈加浓烈,老师们在美工区布置了白色布、纸盘、夹子、皮筋等很多材料供他们扎染。但显然孩子们的创造力不限于此……
我想用扎染的布制作服装,设计裙子,穿在身上一定很好看。
还有一些剩下来的布,在纸盘上给小人制作裙子。
我们来扎染一块大的布,可以用来装饰教室呢!
1
合作扎染
2
跳舞的小人
孩子们将染好的布剪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准备将这些布料布置在教室里面,正好我们之前用毛毡布做了很多跳舞小人,现在可以给这些小人“穿”上漂亮裙子啦!
3
多色扎染
开始染色啦!小朋友们通过滴染、沾染、浸染等多种方式将精心挑选的颜色染到白布上,通过使颜料渗透,将一块白色布料变成绚丽多彩的作品。
02
扎染大变身
1
给模特设计衣服
与班级另一个特色——编织区相结合,利用扎染的布给模特设计服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
制作手工艺品
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真是越看越喜爱。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作品的同时,内心也萌发出浓浓的自豪感,增强了小朋友的自信心。
3
亲子作品
我们将扎染好的布带回家,请爸爸妈妈也来欣赏欣赏小朋友们的劳动成果,和孩子一起利用扎染的布及各种材料制作好看的扎染作品。
03
我的教室我做主
这么多好看的扎染作品,用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再好不过了。小朋友们坐在一起商讨如何装饰。
我想用染布挂在教室上面。
可以布置一个扎染作品展。
说干就干,小朋友们积极性高涨,为打造班级努力着……
1
布幔
2
桌布
3
门上挂饰
4
扎染展示区
小朋友们利用“集东集西”资源区收集来的纸盒,还有扎染作品、染布等有层次地摆放在教室进门处,突出我们班扎染的班级特色。
教师思考
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将扎染的氛围营造延伸到各个角落,教室上方挂上孩子们用扎染布料设计而成的工艺品,既是一道扎染风景线,也是孩子们引以为傲的作品展。下学期我们可以将这个活动延续下去,将我们班打造成扎染特色班级!
《课程总结》
1
幼儿的收获
孩子们拓展了扎染知识,学到了扎染的新经验,认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亲身操作中提高了操作能力、创作能力。扎染,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随机变化的朴素美。让幼儿对艺术更加感兴趣,体验不同的方式创作出的多元作品,同时高品质的专注力使孩子们的意志品质有了很大提升。也让孩子们找到其中的乐趣,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一颗“美”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寻找扎染的美。
2
教师总结
教师在整个“扎染”的过程中,始终退于幼儿身后,但在幼儿最需要的地方一定会及时出现。当幼儿对影响“扎染”成败的关键因素产生争论时,教师提出了用实验验证猜想的提议。在幼儿处于平台期对扎染活动的兴趣降低时,教师适时抛出新问题。在之后的扎染工具大猜想、多色扎染、扎染作品再创作的反思和总结等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幼儿需要的地方给予默默而有力的支持。把自己隐藏起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观察、去发现,但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们是有着无限可能的,只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适当的支持,他们必然会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当染料遇上布,每一位孩子都是艺术家!在接下来的活动里我们将继续体验别样的扎染魅力,感受扎染传统的艺术之美。下学期我们预设进行植物染色、设计各种扎染服饰等,为六一“走秀”活动做一系列准备,敬请期待……
扎染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们会继续追逐孩子的兴趣点
跟随孩子的脚步
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
END
素材来源|大三班小朋友
编辑|张一平 叶乐
审核|园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济川街道中心园欧景花都分园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