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绥宁县虾子溪社区儿童服务站应芙蓉学校邀请,策划以“非遗文化+艺术创作+心理赋能”为特色,执行“彩绘春天·放飞心理”心理赋能风筝节活动。作为虾子溪社区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项目,本站通过“专业团队介入+特色课程输出+家校场景延伸”家校社服务模式,将传统民俗活动转化为儿童心理韧性实践课堂,开创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
专业赋能:心理游戏激活团队动能
县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理事长于梦姣以“特种兵送物资”情境化团队游戏破冰。孩子们在按照规定路线传递物资包的过程中,通过非语言沟通“五感协同训练”建立信任纽带,有效提升专注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非遗载道:传统文化赋能心理疗愈
虾子溪社区儿童服务站副运营总监何春玲化身"情绪色彩导师",以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为载体,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风筝艺术创意工坊”环节,采用“情绪色卡”,指导学生将“快乐橙”“宁静蓝”等情感色彩填充风筝纹样。
共笔同绘:边界意识与共情能力训练
两人一组的搭档需共用一支画笔,在有限的风筝画布上交替作画。当画笔在指尖流转,学生需敏锐捕捉搭档的情绪信号,在"你一笔我一笔"的协作中学会倾听与退让;两组共用油画棒的资源分配挑战,则在无声中培养"有限资源中的无限创意"思维。当边界意识与共情能力在色彩碰撞中悄然萌芽,传统风筝不仅是非遗符号,更化作承载儿童心理成长的"情绪容器"。
在放飞环节前,学校教务处工作人员与服务站志愿者化身“安全督导员”,在指定放飞区域,通过情景剧向学生演示风筝线应急处理方案。
心语寄纸鸢 鸿愿寄苍穹
当数十只承载情绪密码的风筝在操场放飞区凌空而起,孩子们通过"放飞仪式"完成情绪表达的闭环。这场融合非遗技艺、情绪疗愈与社会协作的跨界体验,让传统风筝从历史的天空飞入儿童心理建设的现代场景,在文化传承与心理赋能的双向奔赴中,构筑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心灵风筝线"。
三方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
何春玲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介绍非遗风筝文化,并邀请家长共绘风筝。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放飞风筝。
“此次活动开创了‘社区专业机构设计课程–学校组织落地–家庭实践内化’的协同模式。”虾子溪社区儿童服务站负责人陶冬梅指出,服务站后续将开展《非暴力沟通》系列读书会与讲座活动,并联合家校建立长效协同教育机制。芙蓉学校校长强调:“心理健康与学业成长同样重要,未来将持续创新形式,为儿童成长注入‘心’能量。”
视频|陶冬梅
编辑|潘 熙
终审|于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