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走进百花幼儿园
科学:探秘恐龙之旅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总结,幼儿能够发现并描述霸王龙:食肉牛龙、剑龙的典型特征(如牙齿、头冠、骨板等),并理解这些特征对恐龙生存的意义。
2.幼儿能够运用AR、AI等科技工具,完成恐龙特征的观察与记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古生物科学的兴趣,感受科技工具在探索中的神奇作用,培养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
听课记录
本节课以恐龙主题为核心,围绕科学观察、互动学习和团队合作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内容包括:
【关于恐龙特征的观察与讨论】
霸王龙的特征分析:教师引导小朋友观察霸王龙的特征,包括尖锐的牙齿、短小的前肢和强壮的后腿。通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这些特征与霸王龙的捕猎能力和快速奔跑的能力密切相关。
剑龙的特征探索:孩子们观察剑龙的背部骨板和尾部尖刺,讨论其防御功能和调节体温的作用。通过互动,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了剑龙的植食性特征及其在恐龙世界中的生存策略。
食肉牛龙的特征描述:小朋友们详细描述了食肉牛龙的牛角、锋利的牙齿和强壮的尾巴,分析其肉食性特征及捕猎能力。
【关于科学观察与记录的学习】
侦探密码本的使用:教师通过侦探密码本的形式,教导孩子们如何用符号记录恐龙的特征,培养科学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科学工具的应用:活动中引入了平板设备,孩子们通过互动游戏复原恐龙形态,进一步巩固了对恐龙特征的理解。
【关于团队合作与角色扮演】
恐龙推荐官的角色扮演:每组孩子选出一名推荐官,结合观察到的特征,向大家介绍恐龙的特点和功能。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恐龙发布会的组织:通过恐龙发布会的形式,孩子们展示了各自的观察成果,分享了对恐龙特征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关于恐龙与科学探索的延伸讨论】
恐龙化石与地球历史: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恐龙灭绝后的形态变化,介绍恐龙化石的研究价值,激发了孩子们对地球历史和自然奥秘的探索兴趣。
未来科技与恐龙合照:活动最后,孩子们与恐龙模型合影留念,寓教于乐,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和纪念意义。
?? 章节概要(由数字化听评课工具Get笔记实时记录)
00:00:00 活动开场与恐龙主题引入
教师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引入活动主题,提到霸王龙和神秘朋友的到来,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后,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并介绍了侦探密码本的使用方法,鼓励孩子们用科学家的眼光观察恐龙的特征。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表示准备好参与探索。
00:01:14 霸王龙特征的观察与讨论
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霸王龙的特征,包括尖锐的牙齿、短小的前肢和强壮的后腿。孩子们通过讨论,认识到这些特征与霸王龙的捕猎能力和快速奔跑的能力密切相关。主持人还鼓励孩子们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培养科学记录的能力。
00:03:34 剑龙特征的探索与功能分析
活动进入剑龙的观察环节,孩子们通过观察剑龙的背部骨板和尾部尖刺,讨论其防御功能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教师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思考剑龙的植食性特征及其在恐龙世界中的生存策略。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并用符号记录下剑龙的特征。
00:05:51 科学工具的应用与互动游戏
教师向孩子们分发平板设备,指导他们通过互动游戏复原恐龙形态。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了任务,进一步巩固了对恐龙特征的理解。主持人还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00:09:06 恐龙特征的总结与发布会准备
教师带领孩子们总结霸王龙、剑龙和食肉牛龙的特征,并为即将到来的恐龙发布会做准备。孩子们选出推荐官,结合观察到的特征,准备向大家介绍恐龙的特点和功能。整个环节充满了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的乐趣。
00:13:40 恐龙发布会与推荐官展示
恐龙发布会正式开始,各组推荐官依次上台,详细介绍霸王龙、剑龙和食肉牛龙的特征及功能。孩子们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形象的比喻,展示了他们的观察成果和学习收获。教师对每位推荐官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00:18:10 恐龙化石与科学探索的延伸讨论
主持人引导孩子们思考恐龙灭绝后的形态变化,介绍恐龙化石的研究价值,激发了孩子们对地球历史和自然奥秘的探索兴趣。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00:20:11 活动总结与未来科技合照
活动接近尾声,主持人总结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称赞他们是会思考、会合作、会观察的小小科学家。最后,孩子们与恐龙模型合影留念,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拓展延伸及教学建议
为孩子们整理并打印活动中使用的侦探密码本,作为学习资料带回家。
制作活动照片集锦,发送给家长,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根据孩子们的反馈,优化恐龙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教育效果。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科学探索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次活动准备更多恐龙模型和相关科学工具,丰富活动内容。
科学:星球侦探社
教学环境及准备:触控一体机(1台65寸)、教学平板、希沃白板5学科工具—星球等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态交互,认识八大行星的名称及显著特征(如土星的光环、木星的大红斑)。
2.运用希沃拖拽功能完成操作,发展数字交互能力。
3.激发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动重难点
1.重 点: 掌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显著特点。
2.难 点: 理解抽象概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星球”“太空”等基础概念。
2.物质准备: 希沃课件、平板
(引自:乐乐老师)
星际之光·照亮梦想
听课记录
在一个模拟宇宙大爆炸后的混乱宇宙中,太阳公公的孩子土星不幸被黑洞带走,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和一群勇敢的小朋友们决定联手解救土星。(情境导入)
(数字化听评课工具:通义效率记录)
通过一系列问答和游戏,孩子们不仅学习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与特点,如太阳的中心地位、地球的蓝色海洋、木星的红斑风暴、土星的美丽光环、金星的酷热表面、火星的红色沙漠、水星的极端温度以及天王星的侧向自转,还了解了行星的旋转方向和颜色等知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地解救了土星,太阳公公对小朋友们的帮助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这场冒险不仅增强了团队合作,也使小朋友们收获了丰富的宇宙知识。
?? 活动研讨环节
? 听评课活动观摩结束后,百花幼儿园组织教师开展“评课”研讨。参加本次活动的信阳市现代技术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珍珍、浉河区贤山小学校长朱宏艳、信阳市第九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张辉三人从教学设计意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教学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复盘点评,授课教师、百花幼儿园围绕“活动设计亮点”“技术是否服务教学目标”“互动形式是否适宜幼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一节课?? 探秘恐龙之旅
? 通过AR/VR多维度感知恐龙特征。
? 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探究热情。
? 促进幼儿科学思维发展,体现《指南》中“做中学”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课?? 星球侦探社
? 课程以AI生成拟人化太阳公公的形象结合动态视频创设情景。
? 依托希沃软件的3D模型呈现出行星的形态、颜色及大小。
? 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抽象的天体概念,增强直观认知,突破空间想象局限。
?? 活动意义总结
? 信息技术、尤其是AI的融入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教师们看到“以儿童为中心”技术赋能课堂的可能。
? 老师们明晰信息技术与与课堂融合的价值在于支持儿童深度学习,而非替代真实体验。?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性的,要激发认识和探究欲望,注重实际参与,通过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索。这意味着科学活动能帮助幼儿初步建立科学思维,联系实际生活。? 此次活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展现自我和互相学习的平台,为他们积累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的教学经验,为区域幼儿科学教育工作发挥示范引领和奠定基础。
儿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在3-6岁儿童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激发探索兴趣与求知欲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天然的好奇心。科学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如动植物生长、天气变化)和动手实验,帮助其形成乐于提问、主动探究的习惯,例如“能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纲要》科学领域目标2)。 -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活动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推理”等方法验证猜想,例如“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特征”(《指南》科学领域目标2)。这种过程性学习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3.数学认知与逻辑思维启蒙
科学活动常整合数学元素,如感知形状、数量关系(如《纲要》提及“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有趣”),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和空间感知能力,为其后续逻辑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 4.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通过“爱护动植物、珍惜资源”等主题活动(如种植植物、垃圾分类),幼儿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纲要》科学领域目标5),培养对生命和环境的尊重。 - 5.促进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
科学活动需幼儿通过语言描述发现、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如《纲要》提倡“用适当方式表达探索结果”),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 6.生活化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
科学教育以贴近生活的现象为载体(如溶解、沉浮实验),让幼儿在直接经验中构建知识(《指南》强调“利用生活素材探索”),同时培养专注力、坚持性等学习品质。
此外,《幼儿园课程概论》指出,科学教育还能帮助幼儿“感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其整体认知结构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科学领域“激发探究兴趣,发展初步探究能力”的要求,结合中大班幼儿认知特点,我利用deepseek设计三个低成本教学导入方案供老师参考:
方案一:神秘包裹推理站(观察推理类)
材料准备:快递纸盒1个、恐龙蛋形鹅卵石(涂白)、恐龙脚印拓印画
实施过程:
- 1.悬念创设:”老师收到远古森林寄来的神秘包裹,谁敢来当考古小侦探?”
- 2.五感探索:幼儿轮流摇听(模拟蛋内有物体)、触摸化石纹路、观察包裹上的恐龙脚印标记
- 3.思维引导:”这个椭圆形状让我们想到什么动物?为什么蛋壳这么厚?这些脚印有什么特别形状?”
科学素养:发展观察比较能力,建立”形态特征-生物属性”的逻辑关联
方案二:化石考古营地(实践探究类)
材料准备:沙盘(可用整理箱装沙子)、自制”化石”(面团压印恐龙牙齿/脚印晾干)
实施过程:
- 1.情境模拟:”现在我们变身考古队员,用专业工具(小刷子)清理遗迹”
- 2.发现任务:分组用放大镜观察沙中化石,用拓印纸记录纹路特征
- 3.假设验证:”这些锯齿状痕迹可能是哪种恐龙的牙齿?食肉龙和食草龙的牙齿有什么不同?”
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工作方法,体验”发现-记录-推论”的完整探究过程
方案三:时空穿越车站(问题导向类)
材料准备:旧台历改造”时空转盘”、恐龙图卡、现代动物图卡
实施过程:
- 1.游戏导入:转动转盘选择穿越年份(6500万年前/现代)
- 2.对比探究:”如果穿越到恐龙时代,你们会看到哪些现代没有的景象?”
- 3.思维进阶:分组用自然材料(树枝/石子)搭建远古与现代生态环境对比模型
科学素养:建立时空概念,发展对比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共性设计逻辑:
- 1.成本控制:利用自然材料(沙石/树枝)和废旧物品(纸盒/台历)改造
- 2.纲要落实:紧扣”亲近自然””直接感知””主动探究”要素(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6条)
- 3.认知适配:在观察基础上有推论要求,设置开放式问题(如方案三的对比探究)
- 4.思维进阶:观察→比较→假设→验证的梯度推进(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第6条)
建议在导入后衔接恐龙分类、食性分析等深度探究活动,保持科学探索的连续性。
通过数字技术延伸教师专业能力的作用边界
1.破解教师角色承载力瓶颈
-
解决教师作为”观察员+引导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的时空冲突 -
典型数据:数字分身的语音问答库可承载70%常规咨询(释放教师核心精力)
-
建立”真人教师-数字分身-幼儿”三角支撑体系(提升互动密度150%) -
案例:分离焦虑期幼儿通过虚拟教师影像获得连续性情感支持
张辉老师的数字分身
向幼儿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END
扫码关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金翅徽章教学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