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领域
身心状况
-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
-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
-注意幼儿的体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姿势。
-每年为幼儿进行健康检查。
-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
动作发展
-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给予适当的肯定。
-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必要的保护。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
二、社会领域
人际交往
-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长辈交往的快乐。
-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们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社会适应
-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
-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
-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
三、语言领域
听与说
-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
-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
-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
-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阅读和书写准备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
-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
-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激发书写的愿望。
-在绘画和游戏中做必要的书写准备。
四、科学领域(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
激发探究兴趣
带幼儿接触自然(如观察动植物、天气变化),鼓励提问和猜想,通过种植、实验等活动体验科学过程。
支持自发探索行为,例如拆装玩具、测试物体沉浮等,容忍“破坏性”尝试。
引导观察与记录
帮助幼儿通过感官(看、听、摸)观察事物特征,用图画、符号或简单工具(如放大镜、温度计)记录发现。
结合生活现象(如影子变化、四季更替)引导总结规律。
数学认知融入生活
利用实物(积木、水果)进行数数、分类、比较大小或形状,通过购物、分餐等活动理解数量关系。
鼓励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用脚步测量距离、统计家庭人数等。
鼓励批判性思维
对幼儿的结论不急于否定,通过追问(“为什么觉得水会结冰?”)引导深入思考。
五、艺术领域(感受与表现)
丰富审美体验
带幼儿接触自然景观(如彩虹、落叶)和人文艺术(美术馆、传统手工艺),讨论色彩、线条、节奏等美感元素。
提供多元艺术形式体验,如民乐、剪纸、舞蹈等。
支持自主表达
尊重幼儿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如“蓝色太阳”“会飞的鱼”),避免用“像不像”评价作品。
提供多样化材料(颜料、黏土、废旧物品)和自由创作空间,鼓励混合媒介表达。
融合艺术与生活
将艺术活动与节日、绘本故事结合,例如用戏剧表演重现情节,或为生日会制作装饰品。
允许即兴创作(如随音乐律动、自由涂鸦),弱化技巧训练。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关注幼儿在创作中的专注、想象和情感表达,而非最终作品的“完美性”。
通过提问(“你画里的故事是什么?”)引导幼儿分享创作意图。
三、教育实施原则
避免成人化干预:不强行纠正幼儿的“错误”科学解释或艺术表现。
跨领域融合:例如在科学实验中融入绘画记录,在艺术活动中渗透对称、比例等数学概念。
环境创设:提供可操作的科学工具(磁铁、天平)和艺术角,营造开放探索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