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就
点赞分享
哦~
摘要: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与灵魂,是项目式活动的抓手,能够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探讨驱动性问题的内涵及设计,从教与学角度及项目学习的基本要素角度着手,分析驱动性问题在项目式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形成驱动性问题解决模式,用驱动性问题链引领项目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的学习及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 项目式活动 驱动性问题 问题链设计
项目式学习源于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做中学”,由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发展而来。美国学者Blumenfeld等将项目学习界定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情境,让学习者在开放性的问题中充分搜寻信息,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实践探究并获得相应成果 [1] 。项目式学习致力于培养幼儿的4C能力,即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是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2] 。驱动性问题作为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与灵魂,对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引领、促进作用。良好的驱动性问题有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在合作中获得共同提升。具有挑战性的、可探究的问题要求幼儿进行整理、分析、论证、批判思考等,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深度学习能力。本研究对驱动性问题及其在项目式活动中的引领作用进行分析,以期为设计驱动性问题,促进幼儿项目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驱动性问题的内涵及其类型
(一)驱动性问题的内涵
“驱动性问题”一词来源于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由师生提出的问题为起点,围绕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问题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胡久华认为,驱动性问题是真实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知识技能,逐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活动的抓手,助推项目活动的开展。夏雪梅提出,驱动性问题是影响项目化学习质量的关键,将指向幼儿核心素养的本质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4] 。笔者认为,驱动性问题是能够组织和驱动师生开展学习和探究等行为的、以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问题。好的驱动性问题应具有持续性、可行性、情境性、价值性、挑战性,能够引发幼儿的深度思维,促进幼儿思维进阶。
(二)驱动性问题的类型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学习与梳理,以及笔者在幼儿园的实践经历,根据课程要求以及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发展需要,拟将驱动性问题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第一,概念类问题。
概念类问题是指促使学生了解一般定义、定理、公理的问题。比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什么是惯性、浮力、大气压强以及传统史实之类的知识。概念学习较为枯燥,教师应提高教学机智,在设计概念类问题时注重其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增强幼儿对核心知识经验的学习,提高幼儿的认知。
第二,设计类问题。
设计类问题是指充分调动相关知识经验以及创造性思维来开发新产品、制定新方案的问题或者任务 [5] 。如设计一个停车场、一条船,设计心目中的幼儿园等。在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并鼓励幼儿充分表达,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情境类问题。
是指由教师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幼儿进行情境认知和转化或根据幼儿一日生活中出现的教育契机而生成的问题。教师应创设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探究类问题。
探究类问题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围绕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幼儿现有水平提出的,能够驱动幼儿深入学习和探索的问题 [6] ,如科学实验、科学探究以及对某一现象的探究等。设计探究类问题时应充分了解幼儿的“能知”“想知”“已知”“未知”,激发其探究欲望。
第五,反思类问题。
反思类问题是指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深入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比如对“为什么”类问题的思考或是对教学、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第六,评价类问题。
评价类问题是“怎么样”“为什么”这类问题的统称。通常以“评价”“评论”“认识”“看法”等提示语设问。包括对事件、人物、观点的分析与评价。能够培养幼儿多角度、系统、整体看待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二、驱动性问题对项目式学习的引领作用
(一)驱动性问题引领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是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学习内容,在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通过批判性的反思提升幼儿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7] ,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同步得到发展。深度学习能力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本研究在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批判性地思考问题,运用已有核心经验,通过分工协作以及自主探索解决驱动性问题链以促进幼儿的思维进阶。
2.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习者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在学习共同体中共同建构知识 [8] 。情境学习理论为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为儿童创设真实的情境,营造合作的氛围,引导儿童形成共同体,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二)从教与学角度分析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作用
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驱动性问题不仅驱动了教师的教,还驱动了学生的学,引领着项目活动的开展。
1.驱动性问题引领教师“教”
基于项目的学习需要学校自主支持氛围中不同参与者的专业支持、动机支持、情感支持和组织支持 [9] 。驱动性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及项目主题制定,在层层深入的项目推进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形成问题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项目主题预设、生成驱动性问题,从驱动性问题着手,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需要的材料,在活动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及时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课程标准和项目主题中需要幼儿学习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可以依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为幼儿设置阶梯性的驱动性问题。根据布鲁姆的理论,从认知过程和教育目标出发可将问题分为以下类别,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 [10] 。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遵循一定的认知发展顺序,逐步深入,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2.驱动性问题促进幼儿“学”
(1)驱动性问题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探索空间
情境理论认为学习即参与,参与、互动的本质即实践性。驱动性问题需要幼儿参与活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探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对幼儿的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以情境理论观照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首要特征为实践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调动多种学习能力,如观察、思考、质疑、追问等,能够培养幼儿多种探究品质。驱动性问题以其实践性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培育,引领项目学习。
(2)驱动性问题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人际能力和个人能力。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在实践中走向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协作中促进深度学习,指向幼儿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判断能力。驱动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和阶梯性,幼儿在合作解决一个个层次递进的、阶梯性的挑战性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锻炼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思维进阶。
(三)从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要素角度分析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作用
项目式学习的要素有学习目标、挑战性的问题、持续探究、真实性、学生的声音和选择、反思、评价修改、公开的产品等。驱动性问题作为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引领着项目式学习。
1.驱动性问题落实学习目标。
项目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关键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发展。驱动性问题围绕项目主题和课程标准而设置,将活动目标分解成各个子问题,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在各个子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帮助幼儿获得和巩固知识能力,实现项目活动的目的。
2.驱动性问题构建项目脉络。
项目式学习的脉络由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层层深入的驱动性问题构建而成。围绕核心驱动性问题,将核心驱动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形成问题链,在紧密联系的问题链引导下,伴随幼儿的逐步深入建构,通过一个个驱动性问题的解决完成项目活动。
3.驱动性问题保障持续探究。
在项目式学习中,探究是迭代的,即当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提出问题,寻找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回答,然后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形成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或回答。驱动性问题给予幼儿一系列的探究性问题链,能够保障幼儿的持续探索与深入学习。
4.驱动性问题坚持幼儿自主。
驱动性问题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和选择,允许幼儿控制项目的许多方面,从问题的产生到使用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到团队成员所承担的角色,以及他们将创建的产品等,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索。
5.驱动性问题促进评价反思。
驱动性问题为幼儿提供了各个活动的具体目标。幼儿在每个子活动结束之后(项目节点)可以根据驱动性问题对其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对所学的知识经验进行巩固,总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有助于幼儿决定如何应对下一个项目,在下一个项目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提高项目式学习实施的质量。
6.驱动性问题指向项目成果。
驱动性问题明确项目学习的成果,激发幼儿进行项目活动的动机,为实现项目学习的预期成果付诸实践。使幼儿所学知识变得有形,可以公开讨论和分享,有利于创建学习共同体。
三、项目活动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实施
(一)驱动性问题的来源
在开展项目活动前,教师需要收集大量问题,了解驱动性问题的来源,能够使教师在预设驱动性问题时更具有针对性、更高效。
1.从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驱动性问题
如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教育目标以及内容要求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帮助幼儿获得核心经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2.从幼儿的核心经验中提出驱动性问题
核心经验是指对儿童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的概念或技能,是一个领域中跨越不同学习内容的、共同指向的关键知识、能力和学习品质。如幼儿的阅读,并不是要幼儿把所有相关书籍都读完,而是让幼儿“学会阅读”,进而“在阅读中学习”。“学会阅读”即幼儿所要学习的核心经验。
3.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驱动性问题
幼儿一日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教育的契机,同时也是幼儿需要学习的知识经验。从生活情境中提出的驱动性问题建立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上,通过链接新旧知识经验促进幼儿知识经验的迁移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通过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建立生活常规。
4.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中提出驱动性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适宜的课程。通过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点组织活动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动机和欲望,使幼儿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助力问题解决,让活动的效果达到最佳。
5.从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提出驱动性问题
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提出新的驱动性问题,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式地解决问题。思维导图是较好的提出驱动性问题的工具。在活动前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通过对主题的目标、内容的梳理推出驱动性问题,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驱动性问题制作思维导图,有助于幼儿条理清晰地一步步解决问题。 活动结束后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评价项目活动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二)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原则
掌握设计驱动性问题的原则,以恰当的驱动性问题吸引幼儿,对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更能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1.坚持思考性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好的驱动性问题不应停留在以“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层面,应帮助幼儿形成认知冲突,让儿童学会多角度思考评估,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基于对问题的思考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让幼儿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
2.坚持适应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适应性包括适应幼儿和适应课程。首先,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适应幼儿全面发展的多样需求以及幼儿的个性特征。其次,问题的设计要为教学服务,适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驱动性问题适应课程内容并不是说驱动性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驱动性问题应具有开放性,鼓励不同的想法。
3.坚持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坚持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应预设驱动性问题以及项目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同时,教师要根据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教育契机,或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生成新的驱动性问题,对预设的课程进行补充。
4.坚持阶梯性和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从“未知”到“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阶梯,使幼儿在解决层次递进的问题中实现思维进阶。避免出现问题过于简单幼儿无法获得发展,或过于困难幼儿无法解决的情况。在保证问题的阶梯性的同时要考虑到问题的连贯性。驱动性问题不仅是为了完成当前阶段的任务,还应为下一个任务做铺垫。
(三)驱动性问题的分解
对驱动性问题进行分解,将复杂的驱动性问题分解成多个息息相关的子问题和子任务,更有利于驱动性问题的解决。
1.从核心驱动性问题的关键词分解
将核心驱动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关键词(即若干个组成部分),围绕这些关键词设置子任务,开展子活动,最终实现核心驱动问题的解决。如核心驱动问题为:如何成为一名端午文化传承人。幼儿可以围绕“端午”“文化”“传承”这三个密切关联的关键词,生成端午节的由来、端午的文化习俗、端午的意义、粽子的制作等子问题,开展子项目活动,在各个子活动的开展及子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对核心驱动问题的全面、深入探究。
2.从活动的预期成果分解
预先确定设计对象,再根据设计对象的特征、要素等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通过各个子问题的解决完成设计。例如,要设计一个停车场,就可以从停车场的要素出发设计驱动性问题,包括出入口的位置、车位大小和间隔、通道设置、设计图的制作等。将核心驱动问题分解为多个基于成果导向的子问题,继而逐步开展探究。
3.从项目实施的过程分解
教师预设重难点和值得深究的问题,按照教学内容的学习顺序、基于问题解决过程设置驱动性问题,使驱动性问题层次递进、螺旋上升,促进幼儿的学习进阶。同时,开放性问题比事实性问题更具有驱动性。开放性问题需要幼儿查找资料,信息提取、整理以及批判性思考与讨论。在设置驱动性问题时,应更多使用开放性的表述,坚持答案的不唯一性。
(四)基于驱动性问题的项目式活动设计与实施
PISA2015将问题解决过程划分为探究与理解、表征与形成、规划与执行、监控与反馈四个阶段 [11] 。要求创设真实的情境,链接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帮助幼儿理解实践中究竟包含什么要素及基本原理,减少幼儿的认知负荷,并根据发展进程安排活动。结合PISA2015问题解决过程框架,本研究项目式活动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实施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驱动性问题解决模式
基于PISA2015问题解决过程框架,学习各类驱动性问题,根据不同类型驱动性问题的特点形成对应的驱动性问题解决框架(本研究以评价类问题、设计类问题、探究类问题为例)。激发幼儿对核心驱动性问题的理解与探究欲,分别采用类比法、逆推法、爬山法帮助幼儿理解并解决问题。先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需探究的问题(包括评价对象或设计任务等),确定核心驱动性问题,组织幼儿对核心驱动性问题进行表征,实现问题解构。再引导幼儿根据对问题的理解设计和实施问题解决的方案计划。最后,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及成果进行监控与反馈,引导幼儿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实现思维进阶。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科学合理的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式活动的起点,教师应了解驱动性问题的含义和特征,形成驱动性问题解决模式,在项目式活动中创设良好的驱动性问题,根据模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与操作,解决驱动性问题,获得学习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同时我们应依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该模式,借助该模式的特点特色,发挥其作用,促进幼儿思维进阶,助力幼儿整体的学习与发展。
[1]Blumenfeld P.C.,Soloway E.,Marx R.W.,et al.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Sustaining thedoing,supporting the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1,26(3-4):369-398. [2]张莉.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的幼儿园课程:核心理念与实施路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6):33-40. [3]胡久华,郇乐.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2(9):50-55.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6.
[5]李佳.促进化学设计类问题解决的问题链式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14-216.
[6]亓悦.小学数学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与教学实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7]卜彩丽,冯晓晓,张宝辉.深度学习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启示:美国深度学习项目(SDL)的解读与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5):75-82.
[8]胡连峰.从边缘到核心: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新进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8(1):44-48.
[9]Telannia Norfar,Chris Fancher.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the Math Classroom:Grades 3-5[M].Taylor and Francis:2021.
[10]骆昀.设计驱动性问题,引领项目式学习:以《百变换装秀》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S2):21-23.
[11]朱忠明.PISA2015中“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审视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2):1-8.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