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就
点赞分享
哦~
“生命教育”的理念倡导:育儿过程中,引导幼儿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的过程中,开启认知生命的旅程,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亲自然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深入自然、了解自然与生命的关系,使他们在感受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良好品质。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自然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结合园内外的生态环境,顺应幼儿“亲自然”的本性,以“有生命感的教育”为准则,以生命、生活、生长为核心,充分利用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实现认知、情感、身体、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融入自然、认识生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生命认知的启蒙期,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生命的起源、成长与变化。自然环境中蕴含的生老病死的完整生命图景,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生命教育素材。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幼儿能够逐步理解生命的周期性与多样性,进而形成对生命的初步认知。
1. 生命认知的阶段性发展。
幼儿对生命的认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的生命教育活动。例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种植活动,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成长;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周期性与多样性。
2. 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与自主探究。例如,我们在整个园所梳理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结合《指南》思考适合开展的相关生命教育活动。在户外活动时,我们一起走进饲养区,近距离地接触小动物们。在亲身体验、实地观察以后,幼儿一起说一说、聊一聊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幼儿在看一看、找一找、查一查的过程中,认识了公鸡、母鸡,了解了小鸡的神奇本领,以及鸡宝宝吃喝拉撒睡的情况。
幼儿园户外自然资源表(小班组)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还能逐渐理解生命的宝贵。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价值,进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二、享受童趣、敬畏生命
自然角作为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提供了观察、实践、探索自然的机会。通过自然角的活动,幼儿能够在享受童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1. 自然角的教育功能。
自然角是幼儿了解自然知识的重要窗口。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角的教育功能,设计多样化的观察与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生命。
2. 幼儿的探索欲望与生命认知。
幼儿天生具有探索欲望,他们对一切有趣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的探索欲望,设计多样化的生命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通过种植植物,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还能逐渐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在动物主题下,班级里的小朋友也继续带来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动物。比如:有的带来了蚂蚱,有的带来了乌龟,有的带来了寄居蟹、海星。日常游戏中,幼儿对于观察动物、饲养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天都会有幼儿去观察、饲养,并发现很多关于螃蟹、寄居蟹的秘密。
于是,教师就带着班级幼儿开启了对于寄居蟹的一系列有趣的探索。梳理了“关于寄居蟹的100问”。和幼儿一起阅读了绘本《诞生了!寄居蟹》,了解寄居蟹的习性和特点。之后,幼儿通过观察、实践、认知和学习,探索寄居蟹的奥秘。通过给寄居蟹带海盐、食物;给寄居蟹洗澡、喂食、布置新家等过程自主照顾寄居蟹,感受生命的特别,提升珍爱生命的意识,知道爱护小动物。
三、多方融合、感恩生命
帮助幼儿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和感恩,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多方面的融合,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并学会感恩。
1. 生命起源的探索。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种植活动,亲手播种、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种植豆芽或向日葵,每天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当幼儿看到种子从土壤中破土而出,逐渐长成幼苗时,他们会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思考:“如果没有阳光、水和土壤,植物还能生长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幼儿能够理解到生命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进而学会珍惜和感恩。
2. 感恩生命的仪式感。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具有仪式感活动,帮助幼儿学会感恩生命。例如:在班级中设立“感恩角”,鼓励幼儿每天分享一件让他们值得感恩的事情,可以是感谢父母的照顾,感谢朋友的陪伴,甚至是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四、激发共情、尊重生命
1. 生命与情感的共鸣。
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通过激发幼儿的共情能力,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进而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例如:在寄居蟹的案例中,有幼儿发现寄居蟹掉了一只腿,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搜索资料。最终得出解决方法,幼儿对于寄居蟹的照顾更加细心了。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能够体验到小动物的痛苦,理解到生命的脆弱,进而学会关心和爱护小动物。
2. 生命与环境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环境,帮助他们理解生命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校园中的树木、花草、昆虫等,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植物和昆虫,我们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这样的问题,幼儿能够理解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学会尊重和爱护所有的生命。
自然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不是刻意说教,而是让幼儿在翻动石块时发现甲虫惊慌的样子,在抚摸新生雏鸟时感受生命的颤动,在埋葬死去的蝴蝶时体会生命的庄严。当幼儿学会为一株幼苗弯腰,为一只蜗牛让路,生命教育的种子已然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