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中,我国更加重视传统节日教育,努力采用不同手段将传统节日引入孩子心中,“种”在孩子思想中,使其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信念支撑。同时,我国也将传统节日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内涵深刻、意义重大、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有效利用多样化社会资源,针对幼儿展开有效引导,使其真正感受到国家文化的优秀、丰富、价值。”由此,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应努力将中国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让两者不断融合,逐步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 幼儿园 教学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 融入策略
前言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节日时,需要立足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变化、身心发展规律等,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目标。比如:领悟节日内涵,了解节日背后的故事;挖掘文化价值,展开启蒙教育;丰富知识储备,启发幼儿智力,传授人际交往技巧;践行课题研究,革新教育观念,让教师更加精准地解读孩子,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由此,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明确传统节日融入的必要性,采用多样化手段,保证融入效果和质量。
一、中国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所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表明:“文化对于整个民族来讲是永久流淌的血液,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乐园’”。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教育中,融入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将幼儿、中小学作为核心,构建优质的中华文化体系及教材体系。
(一)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经过岁月沉淀而不断传承的传统节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节日的特点、发展渊源也是不同的,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底蕴,是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之情的重要教育资源。在整体教育中学前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对人类终身发展来讲具有关键作用 [1] 。对整个民族来讲,幼儿是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必须接受爱国教育,了解中国民族优秀的历史。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并未形成良好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国传统节日能更好地培养民族认同感,有助于爱国教育的落实。
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让中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交流,西方文化的引进,让西方节日成为一种潮流,严重威胁了传统节日的地位,使其处于边缘化困境。如果忽视不管,传统节日将会被忽略,所以必须重视传统节日的融入。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需求
传统节日的内涵在历史发展中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其中包含孝亲、感恩等教育资源,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度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传统节日来临时,幼儿会在热闹的场景中度过 [2] 。比如,春节来临时,幼儿会和家庭中的亲人一起吃年夜饭、包饺子、看春晚,对彼此送出新的祝福,让亲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元宵节到来,幼儿园创办多样化活动,让幼儿、教师共同制作元宵,一起猜灯谜,园中回荡着幼儿与教师的笑声,能增厚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情感。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幼儿能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了人际交往技巧,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另外,传统节日中还包含孝顺长辈、感恩祖先的优秀传统。清明节踏青,清扫烈士陵墓;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孝顺长辈等。庆祝节日的过程能让幼儿通过具体行动孝顺长辈,纪念先烈,激发幼儿孝顺长辈、敬爱英雄的情感,促使幼儿主动珍惜当下生活,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
(三)幼儿园教育教学需求
教育改革中修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培养幼儿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节日活动,在活动中体会节日的价值。”传统节日中具有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地方特点。将传统节日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结合,能帮助幼儿了解我国历史征程,感受到民族的强大,体会到文化的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民族、国家产生热爱之情,促使《纲要》精神得到落实。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不同的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传统节日能有效提高民族凝聚力。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传统节日能更好地践行民族精神,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需求 [3] 。
二、中国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策略
(一)巧设多种活动形式,弥补课程资源
品德教育质量的基础保证就是兴趣 [4] 。所以,教师在融入传统节日时,应借助多姿多彩地活动、游戏等进行教育,让幼儿在浓厚的氛围中主动接受传统节日教育。
比如,教师应立足幼儿的性格、年龄以及节日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实践操作、主题庆祝、集中教学等。在重阳节到来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歌舞表演,邀请附近社区的老人观看幼儿的歌舞表演;元宵节到来时,与幼儿共同制作汤圆、灯笼。将传统节日与课程教学结合。端午节到来时,展开主题活动,以生动的语言为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分享端午节的来历,让幼儿体会包粽子的乐趣,并说说粽子的主要制作材料,通过实践过程感受劳动价值。中秋节到来时,创办音乐活动,活动主题为“打月饼”,理解中秋节团圆、和谐的含义,鼓励幼儿自主动手制作月饼,将月饼送给社区的工作人员、老人等,以此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学会尊重长辈。传统节日的融入能有效弥补幼儿园教育课程资源。
(二)创设传统节日环境,发挥环境作用
对于教育来讲,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也是主要支撑。环境是幼儿在参与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主要场所,利用生动的视频、实际的物体、图文融合的墙壁创设优秀的传统节日环境,通过环境产生的刺激作用引导、熏陶幼儿,彰显民族的动力。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多样化特点,可以在教室中,也可以在区域中,还可以在墙面上,或者在空间中布置。
春节到来之前,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幼儿自己制作的灯笼、中国结、鞭炮等,营造春节的氛围,让教室洋溢着喜庆的气息。中秋到来时,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让幼儿通过玩、看、做等过程挖掘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带领幼儿制作元宵、饺子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借助活动道具感受欢乐气氛,以此发挥衬托、情感发展等作用。总的来讲,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具有参与性、操作性、多角度等优质的服务作用。
(三)节日融入区域活动,延伸教育意义
1. 巧用传统节日资源,设计、投放区域
了解幼儿的兴趣喜好,在美工区域中投放相关材料,如面粉、蔬菜等,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展开民俗活动“包水饺”,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随后,在表演区域中投放幼儿制作关于24节气的手工制品,并设计“展览大赛”,评选出优秀的手工制品,为幼儿颁发奖励,让幼儿能将与24节气相关的文化记忆的更加深刻。
2. 在区域游戏、主题活动中不断升华
立足元宵节创办主题活动时,教师应针对能力较弱的幼儿以及比较懒惰的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用不同颜色的彩泥捏汤圆,并扮演售卖有汤圆的“小贩”,融入“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针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为其提供竹子、彩条等,学习包粽子,并推销、出售,设立专卖柜。元旦到来时,了解元旦传统节日的背景、文化等,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了解与元旦节日有关的风俗等,让幼儿根据“元旦”这一主题绘画,学习相关的歌曲,以此唤醒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使幼儿兴趣在区域中得到保持和延续
在活动开展期间,多数幼儿会对参与过得精彩活动念念不忘,并主动展开探索,渴望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由此,教师可以在区域游戏中增添更多的材料,让幼儿的兴趣得到保持和延续,为幼儿提供继续玩的机会。比如,在观看“赛龙舟”的相关视频后,多数幼儿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所以教师可以投入布条、鼓、浆等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龙舟”,并模仿动作,使幼儿也有参与“赛龙舟”的机会。
(四)有效落实家园共育,提升教育实效
对每一个孩子来讲,家长是极其重要的第一任教师,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家长也是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幼儿园在融入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应努力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参与,让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使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标,让家庭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充分体现节日教育的作用,保证节日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资源得到体现和应用,让家庭教育优势得到发挥,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从而推动节日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幼儿园教师应遵循家园合作原则,针对性地将对性地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家长,共同探索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家长将教育的责任寄托在幼儿园教育中,从而使教育活动的重点发生偏差,而是要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家长责任意识,以有效的方式促进教育活动的实施,保证家园共育效果,提升教育实效,让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发展。
首先,大部分传统节日都在放假期间,每个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和风俗习惯是具有一定差异的,而幼儿园在这方面是具有一定不足,无法承载全部内容和重要作用,也无法取代家庭教育。所以,应引导家长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针对幼儿展开社会化、生活化教育,使空缺得以填充。在寒假来临之前,要求家长带孩子猜谜语、拜年。节日结束后,教师应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中,与孩子共同参与以节日为主题的亲子活动,共同欣赏菊花,饮用菊花茶,制作重阳糕,保证活动的针对性。通过亲子活动这种方式加强幼儿对节日的感受,将其转化为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使幼儿能对文化进行深度了解,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促使幼儿逐渐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父母的社会情感。
其次,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做好衔接工作,落实家园共育。在传统节日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网站”、“家长专栏”等多样化渠道宣传节日的来历以及风俗、庆祝方式等。或者借助“微信”信息平台建立线上群组,与家长展开沟通和交流,使家园合作更加密切,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活动设计、材料收集等有关工作,让家长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使家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形成优质的合作关系。
三、结论
总而言之,传统节日中凝聚着丰富的文化情感,是文化价值的体现,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仅能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能强化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强化幼儿民族精神,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作为教育基础环节的学前教育,幼儿园作为重点教育幼儿的办学机构,能主动承担展开传统节日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主动融合多样化资源,联系社会和家庭,创办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让传统节日与幼儿园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2].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悦心读书会·我们的节日”主题阅读分享会[J].图书馆界,2023,(01):95.
[3].从“一枝独秀”走向“百花齐放”——2023年央视及地方卫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探析[J].曲艺,2023,(03):6-7.
[4]邹少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为例[J].文化产业,2023,(0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