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研学活动课程中主要围绕项目主题,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参与、教师的引导持续进行深度探究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形式。其实施步骤主要有选定项目、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等。通过立足园本,深挖项目研学的主要资源、精细规划,理清项目研学实施路径,集思广益,创设项目研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开展项目化研学旅行课程。
一、立足园本,深挖项目研学的主要资源
从“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我们整合幼儿园、社区和家庭资源,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并链接园本“甬韵”课程进行研学资源的挖掘。前期教师通过亲子调查、传统文化主题谈话、网上查询具有宁波特色的资源等方式搜集资源位置。教师通过核对前期搜集的资源位置,选择适合研学的资源位置。将资源绘成了一张有宁波特色的“资源网”,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活动。
(一)评估研学资源,确定研学内容
要做好研学活动,必须对研学的资源进行评估和确定。幼儿园周围拥有丰富的研学资源。比如水果店有不同特色的本地水果,菜市场有各种宁波特色海鲜,这些都为幼儿园的研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幼儿园5公里范围内有中兴大桥、文创港、宁波帮博物馆等为研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幼儿园甬韵老宁波实景场的创设,将宁波的传统美食、人文精神、老底子游戏坊、传统建筑等“建”在幼儿园里。布景的还原,让幼儿在园内体验中,更有自然真实感。幼儿根据喜好,自主选择,参与周期性体验学习。通过对研学内容、项目要求、资源评价、实践活动等绘制了研学资源初评表”。“研学三味”凸显的是本土化、生成性、创造性,更注重培养儿童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品质和综合科学素养,从而深度感受币派文化。建设市井生活浓缩的真实场景,为幼儿创设真实的游戏环境。推行幼儿感兴趣的主题,自主选择,参与周期性体验学习。
1.切入点。走进甬巷,感受甬韵。以本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为载体,让幼儿走街串巷、认识家乡特产,了解家乡的美食。以目的地的整个区域为“面”整理当地的美食资源、人文资源,建筑资源等,通过不同维度的项目进行研学。幼儿在研学过程中经过看、听、讲、想、做获得收获,并进行个性化表达。幼儿园基于宁波市的美食资源,组织幼儿开展研学活动。
2.着力点。体验甬街,链接经验。为了更好地开展研学活动,幼儿园根据小、中大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以年段为主线设置了不同的研学场馆。小班组以特色美食进行园内研学,中班组以传统人文精神为研学内容,大班组以特色建筑进行园内研学。孩子们亲身去感受、去观察、去体验。幼儿在感受本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做中学、玩中学,根植适宜于幼儿的甬味课程。基于目的地的资源为研学着力“点”,整合研学资源,确定研学内容"。根据“研学资源初评表”,匹配适合的研学旅行资源,并将研究内容进行整合,获得最终的研学点。
3.落脚点。营地项目,深度学习。基于“三味”研学活动项目课程背景下,开设以班级为单位的营地,幼儿在感受本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分享、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根植适宜于幼儿的课程。孵化了美妙的“'蟹’逅、'藕’然遇见”“剥橘趣事”“桥这一家子”等特色项目课程。积淀幼儿人文素养以及热爱家乡的质朴情感,为孕育有根的人储备有意义的经验叫
(二)整合研学资源,创设研学环境
1.创设实景游戏场。结合幼儿园的周边资源,我们在幼儿园创设了“甬味坊”,让幼儿可以不走出幼儿园就可以进行研学活动。“甬味坊”中的各个实景场地是宁波的“缩影”,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规则,为幼儿创设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我们在“甬味坊”创设了实景游戏场的选择墙和游戏场的门牌,孩子们在游戏之前选择自己要玩的场所,选择相应的场所手环颜色进行游戏。
2.制定研学计划书。“甬味坊”创设后,教师和孩子们通过讨论制定了研学计划书,将研学的时间、场地的划分、准备工作、注意事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协调和交流。最终制定出完整的研学计划,为日后研学做好了准备。
3.成立家长甬艺团。研学过程中,家长的资源是最不可缺少的,在“甬味坊”中,每个游戏场都有“家长甬艺团”的成员定期进场指导。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家长资源很丰富,很多孩子的祖辈对本土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甚至具备一定的才艺和特长,可以为我们的研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于是,我们将这些“本土专家”请进了幼儿园,自主报名,介绍自身特长,竟聘选拔,“家长甬艺团”就顺理成章地成立起来。“甬味坊”根据主题变化,定期组织“家长甬艺团”成员进园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
(三)融合研学资源,参与真实体验
一是从“教室”到“甬巷”。以往教学活动,大多以追求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随着甬韵研学不断推进,我们大胆尝试把课堂搬到甬巷里,让孩子在大社会环境中感受甬韵之味,体验甬韵之美。通过研学注重幼儿感受、体验和自由探索的过程。孩子们来到底蕴深厚的甬巷之中用多感官自由自主地探索,感知、体验真实的文化感受。二是从“学甬韵”到“玩甬韵”。“中兴大桥为什么是双层的”“藕是长在泥土里的”“立夏为什么要吃蚕豆呀”……走进甬味研学社后,孩子们摆脱了活动场地、材料、目标的限制,思维变得更为发散,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对于一些常识性问题还能解答,但大多数问题一时也回答不上来。”接连几次研学活动过后,教师们感受到了疲惫与挫败感。
在整个研学过程中教师分析幼儿的提问和讨论中蕴含着的观点与思路,使各种经验和观点在不同的参与者之间流动起来,对于甬韵味道研学课程的建构理解,让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催化剂。从更大的知识单元、更长的时间单元来通盘考虑。我们更注重从形式的思维向实质思维的转变,儿童的能力在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课程需要站在宏观的大视野下进行构建。
二、精细规划,理清项目研学实施路径
宁波作为一座滨海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美食、人文、建筑尤为的丰富让幼儿在研学的过程中品味宁波的传统美食人文精神,感受家乡传统浓浓美食文化。(一)动态构建,确立项目
一是问题梳理,兴趣分析。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聚焦观察,记录他们当下产生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寻找幼儿对某个主题的兴趣点。以下以大班研学项目活动中兴大桥为例进行阐述。前期,我们进行了问题清单的梳理发现孩子们的问题聚焦在桥梁的特点、桥梁的结构和中兴大桥与其他桥的不同上。二是经验分析,价值评估。每座桥都有自身的独特价值,通过对中兴大桥建造涉及的材料、基本结构以及蕴含的科学现象或艺术美感等进行主题的拓展与延伸,使得由一座桥引发出很多的问题线索。预设网络图里呈现出可能的综合性思想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将幼儿可能获得的发展在网络图里进行呈现,以达到评估主题的价值和可行性。三是资源挖掘,内容整合。根据目标、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不断挖掘课程资源,将与该主题相关的优秀教学活动、满足幼儿个别化探究的区域活动整合到项目活动中,不断发展项目。
(二)顺“适”而为,开展项目
通过营地研学、实践探究、推进策略帮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多样化的体验,引发主动探究的情感态度,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构建自己的研学经验并能将经验进行迁移,运用到活动中。
一是满足个性需求的个别化活动。在研学项目推进中,个别化的小组活动能满足个体的兴趣与需求,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个性发展与满足感。项目下的个别化探究没有时间的限制,一般先于集体教学活动,不随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是紧紧跟随幼儿的兴趣自然而然地结束。二是基于关键经验的集体性活动。项目驱动下的研学课程以一个具体游戏切人,点比较小,集体教学活动一般在一周内结束,但是在研学活动中却对幼儿经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关注兴趣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园的研学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为了更好地验证研学活动的成效。我们结合幼儿园的节气活动,“甬味节”等系列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孩子们通过自己研学过程中看到的、学到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义卖的形式把具有宁波特色的作品、美食、工艺等推向社会。
(三)梳理回顾,延展项目
一是师幼共议,回顾历程。在项目研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用绘画、讲述等方法记录活动过程,教师及其他成人通过文字、拍照、摄像等方式记录。在主题的最后,师幼共同回顾梳理,让每位幼儿以及参与主题活动的成员清晰地看见成长的过程。二是多元表达,捕捉收获。在回顾中,让幼儿用自己的表征方式进行表达。比如在“中兴大桥”研学项目活动结束后,就请每位幼儿回顾自已在研学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有的孩子表达得很丰富。三是别样呈现,记录精彩。在研学项目结束后,将环境创设纳人整个项目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将前期的记录、作品等按照他们的方式呈现在环境中,与幼儿园中的其他小伙伴和老师进行成果分享,吸引他们加入到游戏的探索中,同时也让家长们看到了幼儿的成长。项目化研学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研学模式,让幼儿深度学习的活动真实发生;丰富了幼儿的研学经验,让幼儿感受研学的快乐。
三、集思广益,创设项目研学评价体系
项目研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儿童发展的一面。因此研学活动的评价基于儿童观,相信儿童有能力者为前提。我们不应将儿童行为或是技能变化作为评价唯一指标,而是应该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幼儿、家长以及他人对观察结果进行探讨,基于发现支持儿童发展…。因此,游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在游戏中获得。基于以上出发点,我们尝试了“体验式”“过程式”“互动式”,通过幼儿、教师及家长三方进行了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
(一)一单一画:体验式幼儿评价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索。因此,游戏评价首先以儿童为主体。
一单–幼儿体验式评估单:每月开展次固定的自我研学体验评估单。回顾本月我最喜欢的研学活动,评价指标从研学状态(情绪),研学参与、研学创新、研学收获,以☆/☆☆/☆☆☆三级指标完成。
-画–研学故事画:每次研学活动后,每个孩子绘画研学故事,有的画研学活动中吃过的美食,有的画我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有的画研学建议。教师简单记录幼儿表述。游戏故事反映了孩子的状态,是一种游戏后的自主反思,也是自我评价。
(二)一看二谈三展:过程式教师评价
儿童是游戏主体,教师是游戏支持者,教师的观察、记录、评价、支持的过程性评价至关重要。运用“倾听儿童的马赛克方法”,及时捕捉过程中儿童的游戏精神、可能性发展,关注游戏过程的质量。
一是“量表”看游戏:采用过程的轶事(叙事)记录和游戏行为、游戏精神相结合设计的游戏观察量表,记录孩子游戏现场与游戏关键行为,捕捉孩子“游戏学习的哇时刻”。二是“访谈”说游戏:简短、结构化的访谈,一对一进行或小组形式进行。三是“游戏册制作”展游戏:幼儿用照片或绘画表征的形式将自己研学过程中认为“重要的事物”拍下来,并从中选择制作图书。后期支持幼儿进行“幼儿园之旅行”,放手让幼儿主导并记录的一场旅行。
(三)一条一本:互动式家园评价
一是个性化留言条:“留言条”是家园沟通的新方式,一月一次,通过留言条直观、高效地反应孩子在研学过程中的情况,尤其是疫情期间。每月的1次留言条是研学游戏反馈,反馈幼儿在园本月研学游戏的情绪、参与度、专注度以及游戏创新。二是游戏成长档案:每月一次用照片+文字描述的方式直观呈现幼儿游戏情况,同时将家中游戏状态进行互通反馈,整体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课程变革了传统幼儿园学与教的方式,让幼儿的学习变得快乐而自主,有趣而有益。通过对本土课程资源的挖掘,实施本士自然教育,把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兴趣,作为生成课程的重要来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幼儿的真实问题为主线,积极创设支持性环境,为幼儿的“学”提供有效的支架,支持幼儿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实现了师幼共同发展。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