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绘本《小鸭子吃星星》中讲述了一只小鸭子很想吃星星,当它看到平静的水面上有许多星星时候就跳下去“吃星星”的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与“吃”相关的故事,很愿意想办法帮助小鸭子吃到星星。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图书8——9页)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惊喜地发现水里也有星星,有的幼儿兴奋地喊起来:“看,水里也有星星!”也有的保持疑问:“水里有星星吗?”达达说:“小鸭子想吃掉河里的星星。”雨季说:“在水里的也吃不着,小鸭子就看看。”小米说:“小鸭子可以游过去吃掉星星的,它们会游泳的。”在他们猜测和讨论后,孩子们急切地叫我快点翻看下一页,对于故事的发展特别感兴趣。当看到第10——11页时,孩子们都像小鸭子那么开心,觉得小鸭子终于吃到了星星。同时,我也因此发现孩子们还没有“水中捞月”的体验,他们对于“倒影”也没有过刻意地观察,他们真的觉得水里也是有星星的,小鸭子会游泳就可以吃到星星了。因此,我决定创设一些活动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读懂绘本故事。
活动目标:
1、组织幼儿雨后户外游戏,引导幼儿踩水、“照镜子”等形式进行玩水游戏,丰富体验。
2、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倒影”的概念。
活动准备:
自制活动挂图 故事《小水洼》操场小水洼
活动过程:
一、户外体验,感知水中倒影的特性。
1、 教师用语言引起幼儿对小水洼的观察兴趣:“呀!我看到小水洼里有一朵白云,还有楼房。“我还看到了许多小朋友,他们掉到水里了吧?!你们看到谁了?”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中的倒影,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看到的朋友。
3、引导幼儿去感知倒影的特性:“水里有这么多小朋友,我要赶快把他们救上来!”教师与幼儿一起“捞朋友”,从而感知水中倒影的特性,引导幼儿观察用手触摸过的水面上出现的小圈圈,帮助幼儿建立与《小鸭子吃星星》故事情节相关的经验。
4、教师与幼儿一起在小水洼边游戏一会,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相关的经验
二、通过故事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倒影”的概念。
1、结合挂图,为幼儿讲述故事。
2、引发幼儿结合刚才在户外的体验帮助小动物解决困扰。
3、借用故事和幼儿体验揭示“倒影”的现象。
附故事:
刚刚下过雨,地上出现了一个小水洼。一只小猫走过来,它看见小水洼里有一只小猫,就急忙喊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有只小猫掉进水里了!”小鸡听见叫声跑过来,它看见小水洼里有一只小鸡,就急忙喊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有只小鸡掉进水里了!”小兔子听见了叫声跑过来,它看见小水洼里有一只小兔子,就急忙喊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有只小兔子掉进水里了!”熊哥哥听见了小动物们的喊声,赶快过来救人。它大爪子一抓,水里的小动物不见了,变成了好多小圈圈。咦?水里的小动物都去哪里了呢?
活动反思:
通过《小水洼》活动,幼儿有了关于“倒影”的体验,他们在听完故事后抢着告诉小动物们:“那都是假的!”“那是影子。”已具备相关经验的托班幼儿是否可以根据这些经验读懂《小鸭子吃星星》接下来的故事呢?这就成为我下次课观察的重点。
在第二次阅读《小鸭子吃星星》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妈妈问小鸭子话时小鸭子的表情,使幼儿思考和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个幼儿都很有兴趣很投入地参与了活动。开始时,我与孩子们一起一边翻看图书一边回忆之前的故事内容。当看到10——11页的时候,这一次孩子纷纷说:“水里的星星是影子。”“那是吃不到的!”可见,上一次的《小水洼》活动的确帮助幼儿建立了相关的经验,并且幼儿已经懂得用自己的经验来分析故事了。在鸭妈妈出现在画面的时候,达达说:“鸭妈妈说让小鸭子赶紧回家,天都黑了!”雨季说:“不对,鸭妈妈问小鸭子吃了几个星星,小鸭子数不过来!” 幼儿结合了自己生活的经验,将画面内容与自己生活中出现的情况联系起来。小米说:“妈妈问小鸭子好吃吗?”当我问她是怎样看出来的,她说:“小鸭子摸着嘴巴就想啊!”于是我讲述画面的文字,并且带领幼儿观察和模仿小鸭子的动作表情,让他们感受小鸭子的想法,说一说小鸭子怎么回答妈妈。小米说:“都是凉的。”“哪有星星啊,都是水。”王曦说:“没味道,一碰都变圈圈了。”其他幼儿还是有的说是甜的有的说是苦的,并没有结合经验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为幼儿讲述:“小鸭子说:好像,没有味道啊!”再翻页时,孩子立刻说:“看!星星还在水里呢!”“那是影子!”“小鸭子不知道。”孩子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又将故事看懂了。
好的绘本会涉及到科学、语言、艺术、道德等多个方面,及时发现绘本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帮助幼儿建立相关经验,激发幼儿探索新知,使绘本阅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幼儿更加喜欢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