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绘本丨女性成长丨启蒙经验
-
儿童学习与发展实践观察记录
周五放学,荔枝一回家就兴高采烈地拿着一块饼干问我能不能吃。我有些好奇,就问她饼干是从哪儿来的。她一脸自豪地说是生活老师奖励给她的。
我接着问她:“老师为什么奖励你呀?”她奶声奶气地回答:“中午我帮老师收拾骨盘、毛巾,拿小扫把扫地。”我又追问:“那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得到奖励呢?”她摇摇头说:“没有,就我自己。”
当晚,我给生活老师发了信息确认。老师很快回复道:“荔枝特别棒,从上学期开始不用老师叫,自己主动过来帮忙,真的很贴心。”老师还夸荔枝动手能力不错,建议给她买个小扫把,让她在家干活的时候更顺手,也能多锻炼锻炼,还有家里的衣服也可以让她叠叠。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些启发,那个在我们眼里不爱收拾的孩子,原来也有主动参与劳动的一面。我们常常容易以偏概全,凭借平日里的一些小印象就给孩子贴上固定标签,认为他们生性懒散、不爱劳动,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渴望成长、愿意付出的闪光点。
荔枝在学校的表现让我反思,是不是平时在家给予她自主展现的机会太少,才让我错以为她不爱动手。
这也提醒着我,往后要多留意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微举动,多创造环境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去尝试新事物,用信任和引导帮助孩子挖掘自身更多潜能,让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美好品质得以绽放光芒,助力孩子成为更独立、更有担当的人。
(二)语言、社会领域
前些日子,荔枝姑姑、姑丈和小核桃来家里吃饭。那个2~3岁时一看见到姑丈就躲闪的小荔枝,如今也能大方地和姑丈玩闹、讨论恐龙知识……我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
害羞、怯生,不过是孩子成长路上再普通不过的阶段印记,既不意味着性格缺陷,更不该被贴上“问题”标签。真正需要调整的,或许是我们总用审视的目光去解读孩子的本能反应。
每一粒种子都有破土的力量,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信任,相信成长自有答案。
(三)科学领域
最近,在我的提议下,荔枝爸爸给荔枝买了一块小天才儿童手表。
买这块手表,主要是为了方便照看孩子。就拿放学后来说,荔枝经常和同学一起玩耍,小孩子好动,有时候跑得特别快,一转眼人就不见了。而且,陈皮也慢慢长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出去玩的时候也到处跑,我一个人照看两个孩子,实在有些顾不过来,很难同时把他俩都看管好。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提到,要为孩子提供安全且适宜探索的环境。
有了这块智能手表,我就能通过它的语音和定位功能,随时联系上荔枝,知道她在哪里,这样心里踏实多了,也能更好地照顾两个孩子,让他们既能自由玩耍,又能时刻处于安全监管之下。
至于孩子会不会因此沉迷于智能电子设备,后面观察荔枝的行为表现再和大家交流探讨。
-
我的全职带娃感悟
打造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小时候,我心底藏着一个小小的梦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那是一个充满书香与宁静的角落,是我可以自由驰骋思绪的天地。
后来,我读了伍尔夫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一间专属的房间,它意味着女性获得的空间独立、时间独立、经济独立。这寥寥数语,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愈发明白自己这份执念的根源。
然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在深圳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连睡觉都得挤在飘窗上,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对我来说,实在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思来想去,我决定把现有的卧室改造一番,让它兼具书房的功能。
在我的想象中,理想的书房该是什么模样呢?
它必须有几样必不可少的元素。首先是字幅,书法总能为空间增添一抹文雅之气。或许是一句诗词,或许是几句格言,总之要能让我在抬头的瞬间,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
说到收纳书籍,房间里本来就有一个现成的书柜,但那远远不够。为了拓展收纳空间,我又下单购置了一个转角书柜,盼着它能早日到货。
书,无疑是书房的灵魂,这个不着急,往后可以一本本精心挑选、慢慢填满书架。书柜摆满书籍的那一刻,我相信自己会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
有了书香,自然也少不了花香。花瓶已经备好,就差几枝鲜花点缀,再添上一盆好养活的绿植,生机便扑面而来。
忙碌之余,若能惬意地窝在地毯和懒人沙发上,看茶叶的香气袅袅升腾,该是多么舒心。这两样物件也列入了我的采购清单。对了,还需要换上一套简约舒适的四件套,让整个空间的氛围更加契合书房的格调。
人到中年,步履艰难。想想自己当下能做的,也只有将 “物质低配、认知高配、心态顶配” 奉为生活的圭臬。虽说没办法拥有一间纯粹的书房,但我想只要用心经营,把卧室好好打造成书房的一角,同样能承载我的精神追求。
在这方小天地里,我希望自己能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想想还挺期待卧室改造的小书房。也始终期待着,有一天我能真正【拥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相关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篇028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