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朱家雄教授主编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丛书中的一本《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虽然是2008年出版,但这种教研反思依然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故从中选取一个案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教研,关注师幼共同成长,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观察与记录
桌子上有两个外观并不完全一样的瓶子,瓶中都盛了水,一个瓶子里的水很清澈,另一个瓶子里的水有些混浊且还有少量白色的固体物质沉在瓶底。
两个瓶子中各有一只鸡蛋,存有清水的瓶子里的鸡蛋沉在瓶底,存有较浑浊水的瓶子里的鸡蛋浮在水中。4 个幼儿围在桌子边上,看到了这两个瓶子和瓶子里的鸡蛋,就"鸡蛋的沉与浮"问题展开了讨论。
幼儿甲:"一个水多,一个水少。"
幼儿乙:"一个瓶子大,一个瓶子小。"
幼儿丙:"一个鸡蛋轻,一个鸡蛋重。"
一个幼儿用手摸了一下这两只瓶子,他说:"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他的发现让所有的人都开始相信"热水会让鸡蛋浮上来,而冷水能让鸡蛋沉下去"。
忽然,另一个幼儿发现,在那个鸡蛋浮上来的瓶子的底部,有一些白色的东西,他的发现引发了大家的争议。
"白色是东西是冰!"
"不,是粉!"
"冰!"
"粉!"
他们各执一词,谁都不肯认同对方的观点。
"冰遇到热水会化掉的!"当一个幼儿这样说时,认为白色粉末是冰的那个幼儿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这时,有个幼儿将手伸进了瓶子,沾了一点水,并舔了舔沾在手指上的水,发现它是咸的,他大声地叫了起来:"是盐!"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尝试,包括先前认为白色粉末是冰的幼儿在内的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认识到瓶底白色的粉末是盐。
幼儿们似乎放弃了他们以前所相信的"热水会让鸡蛋浮上来,而冷水能让鸡蛋沉下去"的观点。为了让另一只鸡蛋也能浮上来,他们开始往那个瓶子里加盐。他们加了许多盐,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有个幼儿着急了:"如果加了一碗盐,鸡蛋还不浮上来怎么办?"
"用手摇一摇,盐就会化掉了。"在这个幼儿的建议下,他们开始摇晃瓶子,想加速盐的溶解。
看到鸡蛋仍然没有浮上来,有个幼儿又突然想起,鸡蛋浮起的那个瓶中的水是热的,他提议往瓶子里加热水。
他们加了热水,看到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幼儿们有些着急了,一边使劲地摇晃杯子,一边加热水。一个幼儿似乎发现盐越来越少了,便大声叫:"别倒水了!"
最后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有的幼儿说:"真好玩!",而有的却说:"一点也不好玩!"
二、重温与对话
对话者:观察记录教师(观察记录者,幼儿园教师)、教师乙、教师丙、专家甲、专家乙、园长。
观察记录老师:
这是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一个小组探索活动,有 4 名幼儿参加。我认为,在活动中每个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当幼儿们看到鸡蛋在水中一沉一浮的现象,就开始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解释,幼儿们之间不同的解释导致他们去争议,去动手尝试,去猜测和推理,并去协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看法。他们虽然最终没能解决让鸡蛋浮起来的问题,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我拍摄的录像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教师乙:
看了放映的录像,我觉得幼儿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们在寻找鸡蛋沉浮的原因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着和能力也给我很深的印象。我提一个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置的环境中干扰因素似乎多了一些,比如水的多少、瓶的大小等。教师是否可以准备两个一样大小的瓶,瓶中的水放的一样多,这样做使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就可以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枝节,更快地进入主题。
观察记录教师:
这是可以做到的,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没有考虑这么多,更没想到幼儿们会观察得这么仔细。或许我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减少变量,如不涉及水的多少、杯子的大小等因素,会更有利于幼儿们的探索。
专家甲:
我认为,如果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懂得鸡蛋沉浮的科学概念和原理,那么尽可能排除所谓的干扰因素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去探索,去发展科学思维的能力,那么就无所谓什么是干扰因素或非干扰因素的问题了。
其实,在这个活动情景中,要让幼儿懂得鸡蛋沉浮的科学概念是根本不可能的,要达到懂得这样的科学概念的目的,也许要到中学阶段,因为在这个情景中,涉及了两个科学原理:其一是,热水对盐的溶解度大,冷水对盐的溶解度小;其二是,溶解度大的溶液比重大,浮力就大,溶解度小的溶液比重小,浮力就小。难怪幼儿最终仍然没有能找出让鸡蛋浮起来的办法,即使找到了办法,也不可能懂得它的原理。
我认为,这个活动的真正价值在于鼓励幼儿去探索世界,对千变万化的现象感到好奇,在此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的能力。在录像中,我们看到幼儿们探索世界的能力出乎我们的预料,他们比较了两个瓶子,将鸡蛋沉浮的可能原因归结为"一个水多,一个水少""一个瓶子大,一个瓶子小""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一个鸡蛋轻,一个鸡蛋重”等,有了这样的"假设",才有可能去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教师丙:
当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认同了"热水会让鸡蛋浮起来,而冷水会让鸡蛋沉下去"的时候,一个幼儿发现了杯子底部有白色的东西。没有这个发现,他们可能会就此认为鸡蛋上浮的秘密是鸡蛋在热水之中。
观察记录教师:
我觉得当一个幼儿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不一致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对自己提出质疑,而是试图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当他们发现了杯底有白色的物质时,有的认为是冰,有的认为是粉。尽管别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但是他们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当有人提出"冰遇到水会化掉"时,他还是坚持,直到最后他们自己用舌头尝了味道后,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乙:
我发现,争执与妥协常常不是一件坏事,它们是幼儿们"对话"的重要方式,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专家乙:
对于幼儿而言,科学并非存在于真空里,而是存在于社会中,在那里,经过讨论、争议,有时会改变他们原来的想法。在任何有意义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事实,即使有不同的解释,常常会有较为一致的意见。虽然,幼儿往往会先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拒绝他人有价值的见解的情况,但是,这种相互交流的早期活动毕竟是幼儿采用社会立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源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接受与其同伴不一致而他应该修正的意见。
园长:
在这里,当坚持白色粉末是粉或冰的幼儿,亲口尝到了咸味后,他们马上就修正了自己的看法。
观察记录教师:
我记得在当时的现场,当幼儿们一致认同沉在水底的白色颗粒是盐时,他们马上就有了共识:"使鸡蛋浮起来的东西是盐",并开始尝试在鸡蛋沉在水底的瓶子中加盐。有个幼儿还说:"摇一摇,盐就化掉了。"我想,这是他自己已有的经验,他的建议促使了一些幼儿去尝试用摇晃的方法使盐溶化在水里。
教师乙:
我真的觉得幼儿们非常厉害,积极地思考,不断地把问题推向深处。特别是最后,幼儿们在动手往水里加盐的过程中,由于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假设不相符合时,又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既然不是加了盐就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么到底需要加多少盐才行呢?
教师丙:
在录像中,当幼儿们发现,尽管他们加了很多盐,鸡蛋仍然没有浮上来,这使每个幼儿在各自的认知水平上受到了质疑与挑战,我看到幼儿们这时在认识上又发生了冲突,例如,有的幼儿开始重新思考,让鸡蛋浮起来的原因不是盐,而是热水。又如,仍然认为让鸡蛋浮起来的原因是盐的幼儿,看到同伴不断地加热水,而使瓶里的盐变得越来越少时,他大叫:"别倒水了!"
教师乙:
这个活动与我们以前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很不一样,我也感受到幼儿们在活动过程中很投入,很主动,但是,也有人会说,这个活动似乎没有结果,幼儿们好像没有学到什么,我们该如何解释?
专家甲:
这个活动从结果来看,好像什么也没有解决,但是,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言行显示出他们经历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思维过程。我一直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幼儿科学概念,而在于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好奇性和智力的特殊运用,这种形式的思维包含逐渐理解某些事件是反常的,是需要解释的(错在哪里?),包含能证实其想法的可观察的资料(发生了些什么?),也包含需要符合某种逻辑标准的解释(证据是什么?)。幼儿的思维会常在"错在哪里"和"发生了些什么"之间来回摆动,这种来回摆动可能会导致幼儿对"发生了些什么"重新做些探索,有人将"找原因""解释"和"尝试"之间的循环看作是发生在学龄前幼儿中的科学思维的基础。对事件做出符合某种逻辑标准的解释(即"证据是什么?"),则是一个更缓慢的过程。
园长:
科学活动不仅涉及新的知识建构,而且也涉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发现,解释和辩护自己的想法以及考虑他人的主张和想法等社会性方面的建构。幼儿可能知道某种知识,但他们不一定能够解释,与人交流需要一定水平的原认知过程,能对自己的想法做出反思。
教师丙:
活动结束时,我注意到每个幼儿的反应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说:"真好玩",有的却说:"一点也不好玩",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么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观察记录教师:
我认为,这其实并不奇怪,每个幼儿对同一个活动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会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东西。
三、反思与启示
1."鸡蛋的沉与浮"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其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幼儿的学习发生在关系之中,关系包括了幼儿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幼儿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比较两个瓶子里鸡蛋沉浮的现象时,发生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如加盐、用棒搅动水、摇晃瓶子、加热水等,每个人在自己的水平上获取了经验,幼儿在小组学习的背景中与他人发生了联系,就"鸡蛋的沉与浮"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争议、妥协,每个人都从他人那里受到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人。
2.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鸡蛋的沉与浮"这个活动定位在让幼儿懂得"阿基米德定律"或者"溶解原理",那么这个活动就会毫无意义。相反,将这个活动定位在发展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上,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找原因""解释现象"和"动手尝试"之间反复循环,那么,幼儿科学思维的能力就有可能得到发展。
3.尽管鸡蛋最终没有浮起来,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幼儿似乎在自己已有的经验水平上得到了一些长进,也许这就是教育“重在过程”的价值。
仅供学习,禁止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