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对象:子墨、政阳
观察时间:2025年4月27日 – 5月9日
观察内容:游戏过程发展
实录:
(一)4月27日:筛沙寻宝大行动
户外活动时间,沙池区热闹非凡。子墨和政阳手里拿着大勺子,率先投入到挖沙找宝石的游戏中。他们用勺子挖起沙子放在筛子里,先用手拣出表面的宝石,随后拿到水龙头下清洗宝石,捡完表面的宝石把筛子放在水里筛沙,期待能发现隐藏其中的宝石。
小瑞和小熠被他们的游戏吸引,加入了寻宝队伍。小熠找到宝石后,急忙走过来递给子墨,子墨拿在手里给政阳看了一下,把“宝石”放到水桶里。
而小瑞则在一旁,用沙桶倒扣在沙地上,精心塑造出各种有趣的形状,随后逐渐退出了找宝石游戏,沉浸在自己的沙堡创作中。
游戏表征:
游戏行为分析:在此次筛沙找宝石游戏中,孩子们展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子墨和政阳作为游戏发起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在挖沙、筛沙的过程中,锻炼了手部肌肉力量和动作协调性。
小熠将找到的宝石分享给子墨,这一行为体现了幼儿之间友好互助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小瑞创造性地用沙桶塑造形状,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在游戏中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调整游戏内容。
(二)4月29日:沙坑深度探索
经过前两天挖沙找宝石,沙池里出现了一个大坑,坑内积满了水。开始,子墨和政阳在水池里像昨天一样挖沙找宝石,挖着挖着子墨问政阳:“我们挖了这么多沙,这里边的水有多深呀?”政阳也不知道,子墨心中充满了好奇,他想要知道水到底有多深。
他站在水坑边,思索片刻后,大胆地走进水中。随着脚步的深入,水渐渐漫过他的靴子,最终停在了靴子上方。他兴奋地喊起来:“快看,水到这里啦!”小瑞听到后,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走进水中,想看看水到自己身体的哪个位置,结果发现水同样到了他靴子顶部。两人意犹未尽,又喊来宗伟,邀请他也来试一试,看看水是否也会到他的靴子顶部。
游戏后分享:
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说可以用树枝伸进水里,根据树枝浸湿的长度来判断水的深度;还有的说可以找一根白色PVC管,垂直放入水中,然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测量标记到管子底部的距离,就能知道水有多深。
游戏后分享记录:
游戏行为分析:
此次测量深度的游戏,充分体现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子墨主动探索水的深度,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获取答案,展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尝试的探索精神。
小瑞和宗伟的加入,使得游戏变成了一场合作探究活动,他们在交流和比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深度概念的理解。
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孩子们提出的多种测量方法,不仅拓展了思维,还体现了他们将生活经验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能力,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发展。
(三)5月9日:沉浮实验
今天户外游戏时,尚尚加入了找宝石游戏。他在水坑里发现了漂浮的小柿子,这个意外的发现引发了大家新的探索兴趣。尚尚找来一把塑料勺子放入水中,惊喜地看到勺子漂浮在水面上。在旁边的子硕看到,拿来了他装水的洗衣液瓶子。对他们说:“这个瓶子大,我们看看能不能浮上来?”放入水中后,也看到它稳稳地漂浮着。子墨见状说:“这都是塑料的,肯定能浮起来。重的东西就浮不起来了。”子墨把手里的不锈钢勺子放入水中,发现勺子同样可以漂浮。
子墨意犹未尽,又拿来一个空的不锈钢水桶,水桶虽然会倒但也漂浮起来。但当他们把水桶和洗衣液瓶里都装满水后,水桶和洗衣液瓶却沉了下去。这一神奇的现象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讨论起来。
游戏后分享:
在游戏分享中,孩子们发现重的东西容易沉,轻的东西容易浮,空心的容易浮,实心的容易沉。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了沉浮原理,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体积等因素有关。
游戏后分享记录:
游戏行为分析:
在沉浮实验游戏中,孩子们从偶然发现漂浮的小柿子,到主动寻找各种物品进行实验,展现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他们在不断尝试和观察中,发现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通过对比和分析,逐步积累关于沉浮的经验。
教师反思:
1. 在沙池游戏观察中,我尤为关注幼儿对沉浮实验、沙坑深度测量等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孩子们大班下学期了,当发现他们主动探索的行为时,内心不自觉地滋生了对入学准备的焦虑——既想支持他们的探究兴趣,又担忧探究的深度是否契合幼小衔接的隐性需求。这种矛盾感让我意识到,需更理性地看待幼儿的游戏价值:科学探究中的观察、提问与实践,本身就是学习品质的重要体现,应避免将成人的“入学焦虑”过度投射到幼儿的自主游戏中,而应聚焦于守护其探索天性。
2. 材料投放
?科学探究(沉浮实验):需补充不同材质(金属钥匙、木块、塑料片)、重量(空心铁球/实心石子)、形状(扁平木板/球形橡胶)的物品,支持幼儿通过对比实验直观感知“材质、重量”对沉浮的影响,支持其从现象观察向原理推导进阶。
?深度测量活动:支持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测量方法,例如用树枝垂直插入水中,或用PVC管标记水深。
文稿来自大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