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艺童趣
中二班科学课程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正沉浸在丢沙包游戏的乐趣之中,突然,小朋友发现沙包出现了破损,原来是沙包的布料过于薄弱,经不住游戏的反复抛掷。这一意外的小插曲,却意外地点燃了孩子们对布料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我们捕捉到了这一教育契机,适时地引导孩子们回到教室,围绕“布料”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教室里,孩子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亲身的触摸,逐渐发现了不同布料之间在质地、厚度、光泽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这些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布料的强烈愿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科学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阶段应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初步感知和理解物体的特性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此次沙包破损事件,恰好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深入了解布料的绝佳机会,于是,我们中二班班本课程“布艺童趣”应运而生,旨在引领孩子们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
01 寻布之迹
幼儿园里的布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穿梭于各个角落。他们在户外娃娃家抬头发现柔软的布制屋顶,在走廊找到塑料布小伞,又惊喜地摸到防水雨裤,最后目光定格在飘扬的国旗上,兴奋地分享着新发现。
家里的布
在家中,孩子们化身“布制品小侦探”,在家中四处探索。掀开柔软的布帐篷,触摸蓬松的抱枕,拉动飘逸的窗帘,每发现一处布制品,都兴奋地与家人分享。
孩子们与家长携手开启“布的世界”探索之旅,在家中共同寻觅窗帘、抱枕、衣物等各类布制品,细心记录材质、用途,合作完成布制品调查表。
通过寻找孩子们发现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对于生活中不同的布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家长助力下,将各类布料收集至班级进一步探索。
02 探布之秘
“布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与奇思妙想。孩子们不仅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想法,还拿起画笔,将天马行空的猜想绘制成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画。
围绕“布从何来”的疑问,我们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借助视频与图片,带领孩子们探秘棉布与丝绸的生产历程。看似寻常的布料,实则凝结着繁复工序——棉布需历经采棉、纺纱、织布、印染等步骤方能成型。往昔依靠手工的缓慢劳作,如今已被高效的机械生产取代,让孩子们惊叹科技的力量。不同材质的布料,因原材料与工艺的差异各具特色,比如棉布源自棉花,丝绸则以蚕丝为基。
为满足孩子们对丝绸原料的好奇,我们在科学区引入蚕宝宝,尽管养蚕过程挑战重重,但通过实时观察与视频辅助,孩子们对丝绸的诞生有了更鲜活、立体的认知。
孩子们通过看、摸、闻,感受棉布、绒布、牛仔布等材质的差异。他们用思维导图梳理布的用途。
孩子们化身小科学家,开展透光、吸水实验,发现不同布料在功能上的特性,在趣味探究中,深度认识了布料的多样与神奇。
03 玩布之旅
一块普通的布,能玩出什么花样?面对这个充满趣味的问题,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他们拿起画笔,大胆勾勒心中奇思妙想,每一幅作品都藏着对布艺玩法的无限创意。
在阅读区,孩子们化身《爷爷一定有办法》中的小约瑟与爷爷,用普通布巾模仿书中神奇毯子,随着“毯子”变旧,“爷爷”通过创意摆弄,将布巾“改造”为外套、背心等物件,直至变成“纽扣”,生动再现故事中的智慧与温情。
《玩转彩虹伞》——孩子们在户外围拢彩虹伞,随着口令用力抖动,伞面如波浪起伏。忽而高举成穹顶,忽而压低钻洞,笑声与彩色伞面一同飞扬。
《打地鼠》——手持布制“锤子”,紧盯地面布偶“地鼠”。“地鼠”刚探出脑袋,锤子便快速落下,孩子们你来我往,专注投入这场趣味游戏。
《丢沙包》——孩子们在户外围成圈,专注地丢着沙包。有人敏捷接住,面露欣喜;有人躲闪不及被砸中,大方退场,游戏紧张又有趣。
《抓尾巴》——彩色布尾巴在身后飘荡,一场追逐大战热烈展开,孩子们在场地中欢快奔跑、灵活躲闪,不时伸手抓向同伴尾巴。
《猜猜我是谁》——孩子们轮流蒙上柔软的布,眼前一片朦胧。其他小朋友悄悄凑上前,压低声音说“猜猜我是谁”,蒙眼的孩子歪头侧耳,伸手摸索,猜错时引得同伴们笑得前仰后合。
音乐游戏《会跳舞的飘带》——音乐响起,孩子们挥舞着五彩彩带起舞。彩带或抛或绕,在空中划出绚丽弧线,他们笑着蹦跳,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在布的世界里,孩子们尽情想象着、玩耍着,一起享受玩布的旅程。
04 秀布之美
《小小设计师》——在“秀布之美”活动里,孩子们变身小小设计师,握着画笔在纸上尽情挥洒。他们为布料画上七彩花朵、奇妙几何图案等,创意十足。他们手持蓝色画笔,专注地在旗袍图案上涂抹勾勒,不一会儿,一件充满传统韵味的蓝印花布旗袍便跃然纸上。
《植物拓印》——将花叶铺在方块白布上,孩子们握紧小石头仔细敲打。随着咚咚声,汁液渗出,叶脉、花瓣轮廓慢慢显现,素白方布绽放出自然的印记。
《晴天娃娃》——孩子们将棉花填入白色方布,扎出圆圆的脑袋,画上笑脸,一个个俏皮可爱的晴天娃娃便诞生了。
《长布绘家乡》——趴在白色长布上,孩子们用画笔认真勾勒如东洋口港的模样,蓝色大海、巨型风车、繁忙码头跃然布上,充满童真与热爱。
《邂逅扎染》——孩子们化身“小小染艺师”,手握布料玩转扎染魔法;又用原木片、树枝与扭扭绳,拼出一个个跃跃欲试的“舞蹈精灵”。
《布料粘贴画》——孩子们捧着缤纷碎布,专注地剪裁、拼贴。他们灵巧地将碎花、绸缎贴在旗袍上,不一会儿,传统旗袍便缀满童趣图案,绽放别样光彩。
《亲自制作》——孩子们手捧与家长共同制作的布艺粘贴画,五彩布片拼贴的花朵、小动物栩栩如生,每幅作品都藏着温馨的亲子时光与创意火花。
在家长半日活动中,孩子们与家长携手,将枫叶铺于布面,共同敲打拓印,叶脉与色彩印于布上,亲子协作留下美好创作印记。
课程反思
在趣味盎然的布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游戏探索与实践操作,深度感知布料的特性、溯源生产过程,并领略布艺艺术之美。自由组队协作时,每个孩子都能大胆表达创意,在发现问题、解决困难中,展现出积极主动、专注探究的学习品质。
这一实践与《纲要》倡导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为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空间,尊重个性化表达,鼓励运用布料等生活材料开展艺术创作,在肯定幼儿独特创意的同时,提升其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教师在观察、支持幼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教学相长。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孩子们与布的互动愈发深入,从生活中发现布料的多样应用,在创意实践中不断成长,充满童趣的“布艺之旅”仍在延续。
图文编辑:徐海燕
审核签发:园长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幼儿园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