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你相“玉”
遇见成长
东坑澳睿幼儿园大四班班本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幼儿的鲜活教材。”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开展真正属于幼儿的活动,充分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参与集体探索活动,从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在享受探究过程的同时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课程架构

课程目标
(一)知道玉米的外形特征及种类,进而发展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表达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玉米的特征。能用记录表记录简单的数量关系及探索结果。在体验玉米脱粒等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丰富生活经验。
(三)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幼儿体验劳动的辛苦以及收获的喜悦。
课程网络图
经过了一番调查,老师和小朋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因此延伸出有关《与你相“玉”,遇见成长》班本课程,做出了课程网络图!

引导幼儿了解玉米的秘密,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第一阶段我们组织开展了《与你相“玉”遇见成长》主题活动,让幼儿将自己最想了解的关于玉米的问题梳理出来。
课程缘起
一系列的疑惑和好奇让孩子们对玉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玉米,拓宽孩子们的经验和视野,我们开始了这段美好的相“玉”。
又到了玉米丰收的季节,大家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玉米这个小可爱,在一次下午点心时间,周老师端来了甜甜的玉米见到玉米时有很多小朋友都在小声地讨论。


玉米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玉米有好多好多的颜色为什么 ?



这是玉米吗?它和我家的玉米不一样?

为什么这个玉米的衣服和头发不见了?

遇见玉米


初识玉米

孩子们通过自身经验、向家人提问、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玉米。基于观察,满足幼儿的探索欲。小朋友眼中的玉米是什么样子?玉米有哪些品种?玉米可以制作哪些美食?玉米身体有哪些部位?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在课程开展前我们一起设计了调查表,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完成了玉米知识大调查。




看一看、闻一闻、剥一剥,孩子们和玉米相识相知。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们对玉米的好奇心,我们共同探讨:不同的玉米营养价值是什么、口感怎么样等等。

玉米虽然在生活中是常见的食物之一,但在孩子们眼中却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先从玉米的颜色、形状、外形等对玉米进行了探索。


原来玉米的果实-俗称玉米棒,玉米顶端的须叫作玉米须,玉米须可以用来泡水。

玉米外面包裹着的叶子叫作苞叶,也称为玉米叶。



一粒一粒的果实叫作玉米粒,也是玉米的种子。

玉米中间的芯叫作玉米芯,可以用来烧火煮饭噢!

经过这次与玉米的活动,孩子们对玉米的认识及了解又更进一步了。反复观察,同时又让孩子对玉米的探究兴趣也更加浓厚了。除此以外,我们通过读绘本《一根玉米棒的故事》《掰玉米大作战》与观察玉米的结构,认识玉米的种类与生长过程,品味玉米不同的食用方式等一系列品玉米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爱与收获。



孩子们看到玉米慢慢长高最终结出果实,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叹“哇”,并兴奋地拍起了手,感受到生长神奇的力量。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探索玉米,孩子们将周末在超市寻找到的玉米带到幼儿园,和老师、伙伴们分享着自己发现的奥秘……












教师思考:
教师及时给予孩子们支持和指导,追随孩子们的想法和兴趣,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利用家园共育让孩子们思考、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活动中孩子们能自主查阅资料,在集体研讨环节也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玉米全身都是宝—玉米粒

一圈玉米粒有多少颗呢?这成了孩子们新的好奇点。玉米的身上有好多的玉米粒,到底有多少颗呢?大家一起数一数,记一记吧!









通过环行数,孩子们数清了一圈玉米粒的数量,还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大部分的玉米一圈玉米粒是双数呢。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玉米的行数都是双数。另外,孩子们将玉米一颗颗剥下来,以拼图形和数字的方式进行趣味数数。





其实,这是一个农业上的基本常识,玉米籽粒的行数只会是偶数即双数,数玉米粒的活动,符合了5-6岁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幼儿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耕耘、播种

连日来,晴暖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种植园里。孩子们总惦记着菜园里的小玉米苗,定时去浇水、观察,两周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在自己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下,嫩绿的玉米芽破土而出,看着这些充满生机的小芽,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笑容,眼睛里满是自豪与喜悦。

















《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何不让幼儿与玉米来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让幼儿自己体会劳动的乐趣!
在种植与养护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对植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与同伴探索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玉米苗在小朋友们的精心照顾下一天天长大。孩子们在照顾玉米的过程中萌发出强烈的责任感。
玉米乐翻天


镜头一:生活就是教育

小朋友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大胆设想,创作出一幅幅精美作品。
金灿灿的玉米惹人喜爱,看谁的玉米最可爱。小朋友们纷纷给玉米做起了造型,大家快来看看吧!















我和玉米有个约“绘”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广阔的教室,赋予孩子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户外写生的过程,不但给孩子们留下了体验的经验,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写生前走进玉米地通过“观察、触摸、感受、思考”,感知物体形态、结构、色彩、空间等概念,最后行动绘画出玉米的样子。














玉米地的写生活动,也在孩子们的回味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我们依然坚信,通过创设多样的课堂,使孩子们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见识更宽广。他们的每一份经历,都会是他们成长中深刻的印记,而在每个小朋友的心田,留下这份美好的回忆会久久地被孩子们珍藏着。

玉米黏土创意展

孩子们对玉米探究的欲望越来越强,发挥自己的无限创意,把揉成团的黏土进行了创意改造,一根特别的“玉米”诞生啦!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孩子们看到玉米一天天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玉米的高度,玉米不停的在长高,高到我们的彩虹尺子都测量不了了,我们要怎么记录玉米的生长呢?对此小朋友们群策群力,一起商讨如何继续给玉米量一量“身高”。为了测量一株玉米的高度,孩子们选择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孩子们通过观察体会到“高度”的意义。当孩子们在注意玉米高度变化时,老师及时捕捉到孩子们对于高度的兴趣,适时把握机会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孩子们发现“测量”的需要,孩子们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测量,学习各种测量的方法,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

玉米美食

当教育回归生活,食物与教育撞个满怀的时候,让技能与快乐融汇,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五谷的概念,品鉴美食的快乐,让教育中的生活充满人间烟火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这节香气四溢的食育课堂中,孩子们用小手触摸土地的温度,用劳动感受食物的珍贵,用分享传递真挚的快乐。孩子们不仅品尝到了自然的馈赠与劳动的甜蜜,更在动手实践中,在心间悄然种下了热爱生活、珍惜粮食、乐于分享的美好种子。这粒种子,将与孩子们一起茁壮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尝试利用本土资源,大自然给我们的活教材,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更真实的感受。“玉米棒”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农作物,即贴切幼儿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又比较感兴趣。在课程中,普普通通的玉米棒,在幼儿园里充分利用,有效的发挥了它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的成长,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创新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能更好的找到自我表现与表达的快乐!

课程总结
在玉米的课程之旅中,孩子们通过玩——说——画——做,探究——分享——记录——展示,从一开始对玉米的粗浅认知到后面丰富的经验积累,玉米的故事还在继续,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探究,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放手让孩子回归自然,做一个巧妙的支持者,通过多种形式给孩子提供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以儿童视角来看和做的时候才是追随儿童的第一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继续尝试探索更多本土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对于家长来说,一次玉米活动也让他们了解到了很多,比如陪伴、交流和合作,在这个活动中很多家长都乐意并积极参与到我们,才让我们本次与你相“玉”,遇见成长,课程活动顺利进行,也让我们和家长越来越近,逐渐更新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继续追随着孩子,一起热爱生活,一起遇见美好,一起探索更多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

探索从未停歇
我们将继续
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玉米
在下一个玉米成熟之时
……

微信号

抖音号
THE END
编辑 | 周春梅
一审一校丨谢伟娴
二审二校 | 彭巧顺
三审三校 |石淑贞
与你相“玉”
遇见成长
东坑澳睿幼儿园大四班班本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幼儿的鲜活教材。”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开展真正属于幼儿的活动,充分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参与集体探索活动,从真实的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在享受探究过程的同时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课程架构
课程目标
(一)知道玉米的外形特征及种类,进而发展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表达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玉米的特征。能用记录表记录简单的数量关系及探索结果。在体验玉米脱粒等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丰富生活经验。
(三)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幼儿体验劳动的辛苦以及收获的喜悦。
课程网络图
经过了一番调查,老师和小朋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因此延伸出有关《与你相“玉”,遇见成长》班本课程,做出了课程网络图!
引导幼儿了解玉米的秘密,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在第一阶段我们组织开展了《与你相“玉”遇见成长》主题活动,让幼儿将自己最想了解的关于玉米的问题梳理出来。
课程缘起
一系列的疑惑和好奇让孩子们对玉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玉米,拓宽孩子们的经验和视野,我们开始了这段美好的相“玉”。
又到了玉米丰收的季节,大家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了玉米这个小可爱,在一次下午点心时间,周老师端来了甜甜的玉米见到玉米时有很多小朋友都在小声地讨论。
玉米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玉米有好多好多的颜色为什么 ?
这是玉米吗?它和我家的玉米不一样?
为什么这个玉米的衣服和头发不见了?
遇见玉米
初识玉米
孩子们通过自身经验、向家人提问、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玉米。基于观察,满足幼儿的探索欲。小朋友眼中的玉米是什么样子?玉米有哪些品种?玉米可以制作哪些美食?玉米身体有哪些部位?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在课程开展前我们一起设计了调查表,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完成了玉米知识大调查。
看一看、闻一闻、剥一剥,孩子们和玉米相识相知。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们对玉米的好奇心,我们共同探讨:不同的玉米营养价值是什么、口感怎么样等等。
玉米虽然在生活中是常见的食物之一,但在孩子们眼中却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先从玉米的颜色、形状、外形等对玉米进行了探索。
原来玉米的果实-俗称玉米棒,玉米顶端的须叫作玉米须,玉米须可以用来泡水。
玉米外面包裹着的叶子叫作苞叶,也称为玉米叶。
一粒一粒的果实叫作玉米粒,也是玉米的种子。
玉米中间的芯叫作玉米芯,可以用来烧火煮饭噢!
经过这次与玉米的活动,孩子们对玉米的认识及了解又更进一步了。反复观察,同时又让孩子对玉米的探究兴趣也更加浓厚了。除此以外,我们通过读绘本《一根玉米棒的故事》《掰玉米大作战》与观察玉米的结构,认识玉米的种类与生长过程,品味玉米不同的食用方式等一系列品玉米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爱与收获。
孩子们看到玉米慢慢长高最终结出果实,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叹“哇”,并兴奋地拍起了手,感受到生长神奇的力量。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探索玉米,孩子们将周末在超市寻找到的玉米带到幼儿园,和老师、伙伴们分享着自己发现的奥秘……
教师思考:
教师及时给予孩子们支持和指导,追随孩子们的想法和兴趣,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利用家园共育让孩子们思考、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活动中孩子们能自主查阅资料,在集体研讨环节也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发现,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玉米全身都是宝—玉米粒
一圈玉米粒有多少颗呢?这成了孩子们新的好奇点。玉米的身上有好多的玉米粒,到底有多少颗呢?大家一起数一数,记一记吧!
通过环行数,孩子们数清了一圈玉米粒的数量,还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大部分的玉米一圈玉米粒是双数呢。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玉米的行数都是双数。另外,孩子们将玉米一颗颗剥下来,以拼图形和数字的方式进行趣味数数。
其实,这是一个农业上的基本常识,玉米籽粒的行数只会是偶数即双数,数玉米粒的活动,符合了5-6岁科学领域中数学认知,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幼儿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耕耘、播种
连日来,晴暖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种植园里。孩子们总惦记着菜园里的小玉米苗,定时去浇水、观察,两周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在自己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下,嫩绿的玉米芽破土而出,看着这些充满生机的小芽,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笑容,眼睛里满是自豪与喜悦。
玉米乐翻天
镜头一:生活就是教育
小朋友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大胆设想,创作出一幅幅精美作品。
金灿灿的玉米惹人喜爱,看谁的玉米最可爱。小朋友们纷纷给玉米做起了造型,大家快来看看吧!
我和玉米有个约“绘”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广阔的教室,赋予孩子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户外写生的过程,不但给孩子们留下了体验的经验,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孩子们在写生前走进玉米地通过“观察、触摸、感受、思考”,感知物体形态、结构、色彩、空间等概念,最后行动绘画出玉米的样子。
玉米黏土创意展
孩子们对玉米探究的欲望越来越强,发挥自己的无限创意,把揉成团的黏土进行了创意改造,一根特别的“玉米”诞生啦!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孩子们看到玉米一天天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玉米的高度,玉米不停的在长高,高到我们的彩虹尺子都测量不了了,我们要怎么记录玉米的生长呢?对此小朋友们群策群力,一起商讨如何继续给玉米量一量“身高”。为了测量一株玉米的高度,孩子们选择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孩子们通过观察体会到“高度”的意义。当孩子们在注意玉米高度变化时,老师及时捕捉到孩子们对于高度的兴趣,适时把握机会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孩子们发现“测量”的需要,孩子们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测量,学习各种测量的方法,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

玉米美食

当教育回归生活,食物与教育撞个满怀的时候,让技能与快乐融汇,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五谷的概念,品鉴美食的快乐,让教育中的生活充满人间烟火味。





玉米美食
当教育回归生活,食物与教育撞个满怀的时候,让技能与快乐融汇,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五谷的概念,品鉴美食的快乐,让教育中的生活充满人间烟火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这节香气四溢的食育课堂中,孩子们用小手触摸土地的温度,用劳动感受食物的珍贵,用分享传递真挚的快乐。孩子们不仅品尝到了自然的馈赠与劳动的甜蜜,更在动手实践中,在心间悄然种下了热爱生活、珍惜粮食、乐于分享的美好种子。这粒种子,将与孩子们一起茁壮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尝试利用本土资源,大自然给我们的活教材,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更真实的感受。“玉米棒”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农作物,即贴切幼儿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又比较感兴趣。在课程中,普普通通的玉米棒,在幼儿园里充分利用,有效的发挥了它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的成长,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创新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能更好的找到自我表现与表达的快乐!
课程总结
在玉米的课程之旅中,孩子们通过玩——说——画——做,探究——分享——记录——展示,从一开始对玉米的粗浅认知到后面丰富的经验积累,玉米的故事还在继续,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探究,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放手让孩子回归自然,做一个巧妙的支持者,通过多种形式给孩子提供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以儿童视角来看和做的时候才是追随儿童的第一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基础,继续尝试探索更多本土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对于家长来说,一次玉米活动也让他们了解到了很多,比如陪伴、交流和合作,在这个活动中很多家长都乐意并积极参与到我们,才让我们本次与你相“玉”,遇见成长,课程活动顺利进行,也让我们和家长越来越近,逐渐更新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继续追随着孩子,一起热爱生活,一起遇见美好,一起探索更多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
探索从未停歇
我们将继续
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玉米
在下一个玉米成熟之时
……
微信号
抖音号
THE END
编辑 | 周春梅
一审一校丨谢伟娴
二审二校 | 彭巧顺
三审三校 |石淑贞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