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午饭时间到,听见孩子们在讨论。“蔬菜是种出来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幼儿:“大米也是种出来的吗?”
幼儿:“大米是超市买的吗?”
幼儿:“超市的米是怎么来的呢?”
幼儿:“我们可以用米来做好吃的饭,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教师:“米”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不可缺少的食物,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许多小朋友并不知道我们所吃的“饭”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有哪些用途呢?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开启一段孩子们和米的探索之行。
小小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却隐藏着许多秘密!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讨论下,我们设计了调查表,并且邀请家长帮助孩子们一起完成调查。
通过调查对大米有了初步了解后,接下来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了开展这个活动,小朋友们在家里、超市等地方开启了找“米”行动,寻找“米家族”中不同成员以及用米制作的食物。
孩子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多种感官方式,感受水稻的外形特征,知道了水稻的果实是椭圆形的两头尖尖的,成熟以后是黄色的,闻起来香香的,一串串成熟的稻穗能把稻杆压得弯弯的等等。
在语言活动中,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了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袁隆平爷爷,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用一生耕耘造福我们,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通过故事小朋友萌发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敬佩之情。
《指南》中指出,在生活中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脚动作灵活协调;同时也要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老师利用多种材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珍惜粮食,懂得节约。
通过游戏活动,幼儿不仅知道了播种水稻的基本过程,还掌握了双脚跳、投掷的技能。
在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和摸索时间及充足的材料,在幼儿操作不当后及时引导,与同伴一起完成实验,获得发现。
孩子们带着对大米美事的探索兴趣,动手制作了美味的大米美食。孩子们在制作中不仅体验到了乐趣,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爱粮惜粮,从点滴做起,孩子们把珍惜粮食口号落实到行动,将行动培养成习惯!
一粒稻谷,让老师和孩子们变为一同探究的学习者,藏在一粥一饭里的深情也成为小朋友珍惜粮食,学会感恩的情感积淀。我们追随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探秘大米,提升经验,树立珍惜粮食意识并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引导孩子打开发现自然的眼睛,探索自然的奥秘。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通过本次班本课程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更加珍惜米粒,不再浪费,争做光盘小宝贝。
米虽小却有大大的力量,孩子们虽小却有大大的能力。孩子们会认真地探究一切陌生却又向往的有趣事物,我们的探究之旅从未停歇,我们将继续追随孩子的脚步,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发现故事,记录真实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