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徐希晗来到幼儿园就一直在挠,不停地说:“好痒呀。”小朋友们听到都围了过来。徐希晗告诉大家:“我昨天晚上在家里看电影,被蚊子咬了,好痒好疼啊!”
随着“事故”源源不断地出现,我们发现这些“不速之客”时刻引起孩子们的关注。看到孩子们对蚊子如此感兴趣,并能专注、积极、主动地探讨,我们正式开启了对“蚊子”的探索之旅!
“为什么蚊子会咬我们呢?”“蚊子是用什么咬人的呢?”“是不是所有的蚊子都要咬人?”孩子们对于蚊子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探秘蚊子的旅程。
大家纷纷附和,有的跟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绘本,有的一起查阅资料,一起寻找答案。
教师思考
孩子在遇到困惑时,他们愿意大胆猜想,寻找答案;乐意与同伴讨论、交流,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在分享的过程中能体验自信带来的乐趣。孩子在与爸爸妈妈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通过不同的方法查找资料解答自己的疑问。
第二天孩子们带着答案来了,自信满满地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
孩子通过回到家后的探索,知道了蚊子是用尖尖的嘴巴的吸我们的血的,而且只有母蚊子要吸我们的血,因为它要生小宝宝。
李欣苒在语言区游戏时,发现了几只不同的死蚊子,这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
那蚊子长什么样呢?有了初探蚊子的经验,孩子们利用区角游戏的时间,画出了自己眼中的蚊子。大家发现,我们看到的蚊子,都不太一样。
那蚊子到底长什么样的呢?顺应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们开展了中班科学活动《认识蚊子》。大家带着问题在纪录片中寻找答案。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结合蚊子的真实图片和蚊子的标本,进一步了解了蚊子。
知道了蚊子的基本特征:一对眼睛、一对翅膀、尖尖的嘴巴、头、胸、腹,六条腿。于是大家又仔细对刚刚找到的蚊子进行了观察,发现原来刚刚找到的都是蚊子。
“那为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带着对蚊子的好奇心,邀请爸爸妈妈一起深入了解蚊子,知道了蚊子不一样是因为蚊子有很多种类,还认识了常见蚊子的三大家族。有伊蚊、库蚊、按蚊,会带来很多传染病,我们一定要小心它们!
教师思考
蚊子的种类有很多,对于孩子来说熟悉又陌生。在生活中我们基本上看不到“神出鬼没”的蚊子。孩子对蚊子的概念也是模糊和零散的。我们充分利用视频、标本、图片解说以及实物,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了解蚊子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
虽然孩子们了解了蚊子,但是小小的蚊子防不胜防,每天都有被蚊子叮咬的“事故”发生。这可怎么办呢?
经过之前对蚊子的深入了解,孩子们决定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被蚊子咬了,于是杨杨提议:蚊子喜欢的地方我们就不让它存在!我们让教室一直干净,蚊子就不能在这里生活了。
此后孩子们趁着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自发对教室开展大扫除活动。大家将教室的角角落落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也养成了即玩即清理的好习惯。
教师思考
孩子们开始自己思考如何去保护自己,是我们整个活动的重中之重,在完成“釜底抽薪”作战策略过程中,小朋友们知道了可以从环境卫生方面来避免蚊虫叮咬,也更清楚地知道了我们应该怎样去避免蚊虫叮咬。
尽管小朋友们保持教室干净、注重个人卫生,但蚊子还是会在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趁其不备咬上几口,怎么办呢?
孩子也发现驱蚊手环之所以可以驱蚊,是有一股浓浓的味道,让蚊子都不敢接近,家里的驱蚊神器上也有这种味道。于是孩子们决定回家再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驱蚊的东西。
通过分享,孩子用气泡图的方式,将了解到的灭蚊、驱蚊工具记录了下来,有驱蚊贴,花露水、蚊香、电蚊拍、驱蚊手环、蚊帐、驱蚊植物、杀虫剂、驱蚊香包等等。
于是孩子们走哪儿都带着花露水。一天,大家发现花露水要用完了。于是孙嘉乐提议我们自己做一些吧!经过端午节的经验,孩子了解到自制驱蚊水需要用到:金银花、艾草和水。于是大家开始行动啦!
研磨,捣碎,加水。完工啦,静静等待一个星期吧!
教师思考
“一日生活皆课程”,当问题来自幼儿的“真”生活,我们就能看到幼儿表征途径的多样化。这种在动手动脑中的“真”表达更能展现“真”经验的发展。给孩子机会,孩子能做的事让孩子去做,自己和同伴进行讨论,孩子能思考的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孩子们将驱蚊水分装在喷壶里,户外活动前都会进行“驱蚊工作”,但是孩子们发现,虽然身上的蚊子包少了很多,但还是会被蚊子咬到,特别是时间一长,驱蚊水的味道就淡了,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于是大家继续开始寻找新方法。
端午节的香包,在这时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
陈雨薇马上找到了教室里面的艾草花束,把艾草花束的叶子摘下来放在了香包里。
孩子们睡觉的时候带着,玩游戏的时候也带着,一会儿把香包打开闻一闻,一会儿又请旁边的小朋友也闻一闻。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新的“工具”。
一天,在卫生间里,孩子们发现一只蚊子停在高高的墙角,喊来老师帮忙也够不到,只能着急又无奈地站在原地。
说干就干,孩子们又开始做起了灭蚊拍。
孩子们在教室里到处寻找着蚊子的踪迹,迫不及待地用上了自制的新工具。但是他们发现自制的蚊拍会把蚊子扇跑了。
面对纸吸管孩子们马上想出了好办法,利用我们常见的PVC管子进行加固。
可似乎还是拍不到蚊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于是我们带着两份“灭蚊拍”,一起做了实验。
孩子们试了几次,将结果画了下了,有洞洞的“灭蚊拍”果然好用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万能的豆包给予了孩子们不少提示!
灭蚊拍上的洞洞是为了让蚊子不要感觉到有风,提前知道要溜走,而且拍蚊子的时候,速度要快,千万不要给蚊子反应的时间,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打中蚊子的机会。
孩子们进行了及时调整,然而灭蚊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孩子们在班级里东找找,西转转,眉头紧皱。直到他们再次将目光放到PVC管上。
于是加长版的灭蚊拍诞生啦!孩子们用自制的灭蚊拍,在教室里实操起来。
教师思考
给予幼儿自由选择和探索的机会。追随幼儿的兴趣,让兴趣助推活动。幼儿是以亲身体验和直接感知为主,我们充分尊重儿童的意愿,让幼儿有试误的机会,才会生发幼儿的主动学习。
经过几周的“大战”,孩子们收获了一些战绩,但同时也有“负伤”的情况。一天中午,蕊蕊指着她的脚说:“老师,这是蚊子咬的,快被我抓破了。”
孩子们的讨论陷入了僵持的局面,我们马上展开了关于“如何处理被蚊子咬很痒、流血的情况”的讨论。
看来,大人一定有好方法!那就请求外援吧!
孩子们首先想到了求助保健医生,于是化身小记者,对保健医生进行了采访,并在回教室后与大家进行分享:“被蚊子咬了一个大大的包,不要去挠,可以用炉甘石或者驱蚊的药膏涂在上面止痒,如果流血了,就必须要先消毒,防止感染。”
教师思考
孩子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清楚地描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反思和解释。同时,孩子们想到了求助身边的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孩子们围绕蚊子还有思考和想法,在积累的这段时间,对于蚊子的探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虽然蚊子是夏天的烦恼,但在课程的开展中,幼儿是快乐的,他们带着自己极大的热情,追寻着自己的发现。我们将继续追随幼儿的兴趣,进行持续探索。
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抗挫能力能到了提升。在斗蚊大作战中,幼儿面对了“失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再次建立自信,再次寻求新的方法。看似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但是内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
在本次活动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开展了每个夏天都有的“烦恼”的话题。蹲下来倾听了孩子们的声音,孩子们在不断“试误”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重振信心,再次出发。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同伴关系也更加密切。通过材料、环境、家园共育,对孩子们实施了更符合年龄特点的教育。在过程中,教师也利用了思维导图、便签纸的方式理清思路,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于蚊子的话题持续保持兴趣,生发了家长们对于蚊子活动的主动配合,形成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有利的闭环。家园合作也围绕着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助力,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排版|中六班
审核园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