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案例一 我们先来看一个正在吃辅食的婴儿:

妈妈:“来,吃点胡萝卜。胡萝卜可好吃了,甜甜的,又有营养。”

婴儿扭头,就是不吃。

妈妈:“你怎么不爱吃胡萝卜呢,真是个挑食的孩子。”

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对朋友说):“我这个孩子可难伺侯了,这也不吃,那也不吃。”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案例二 我曾在一家早教中心看到过以下情景:

老师在组织小朋友玩游戏,一个大约三岁左右的小男孩说什么也不愿参加。外婆几番劝说无效,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就是胆小!”气乎乎地走开了。这时老师走过来,问小男孩:“你为什么不一起玩啊?”小男孩一脸的惶惑,怯声说:“老师,我胆小。”接下来的一节课,他几乎没有参与,一个人躲在角落里。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案例三 幼儿园新生家长向孩子的主班老师介绍自己的孩子:

家长A:“这孩子霸道,爱抢别人的东西,还打人。”

家长B:“她比较娇气,动不动就哭。”

家长C:“他性格急躁,稍不满意就摔东西。”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我们总是带着成年人的有色眼镜这么轻易地、随意地评价一个孩子,却没有想过在孩子的心里会发生什么。

当一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虽然能感觉到外界的刺激,但是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最早始于他6个月大的时候,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顺便说一下,这正是孩子的第一个分离焦虑期形成的原之一,这个阶段的孩子显得特别“粘人”,因为他能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个合在一起的个体,妈妈会离开他,这让他感到恐惧)。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回事,而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则是另一回事了。孩子是怎么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对了,是他周围的成年人告诉他的。

对于婴幼儿而言,他既不会总结,也不会内省,他的自我概念完全依赖于成年人对他的评价。这些评价可能是公正的,也可能不公正,但是都会被他内化,用以对自我的定义。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一个刚开始吃辅食的婴儿,他哪里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吃胡萝卜呢?他当时不吃胡萝卜,也许是不饿,也许是还没习惯这个味道,也许是成年人的急切、焦虑让他紧张,甚至是其他我们根本不知道的原因。但是当我们反复强调“他不喜欢吃胡萝卜”,他从此就知道了自己是个“不喜欢吃胡萝卜的孩子”。我常常问那些说自己的孩子挑食的妈妈,是不是经常在孩子的面前这样说孩子,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肯定的。当婴儿执意不吃某种食物,我们应该神色自然平静,轻松自如地说:“今天不想吃吗?那我们下次再试试啰。”,而不去做其他任何的主观评价,完全有可能他下次就会吃了。也许他下次只愿意吃一点点,没关系,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再下一次,可以鼓励他再多吃一点点。循序渐进,让他用自己的节律去接受食物。不排除有一些孩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某种食物的,但这应该是他自己去发现、去感受的过程。他应该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喜好,而不是来自于成年人的强迫。想培养一个不挑食的孩子吗?从他的第一口辅食开始吧!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当我们总是评价一个孩子是“坏孩子”时,他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所谓的“坏孩子”(“坏孩子”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我从不相信孩子有好坏之分)。爱打人的孩子,容易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为什么有些孩子爱打人?原因比较复杂。但总体而言,就一个原因,他还不懂得正确地和他人相处之道。随着心智的成熟,社会性的发展,他一定会认识到打人绝对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行为,他也一定能发展出适宜的社交技巧。所以,对于爱打人的儿童,我们不应该过于担忧恐惧,害怕他今后会变成流氓恶棍。我们平静地告诉他“不可以打人”就好了,用不着上纲上线,在他身上贴上“霸道、爱欺负人、坏孩子”的标签。如果孩子得到的评价是“他是个坏孩子”,他会认为“我是个坏孩子”,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果真就越来越像个“坏孩子”了。在我们不给予他负面评价的情况下,他会顺利地度过爱打人的阶段,发展出良好的社会性。

对于将要迈入幼儿园的孩子,会面临新的问题。如果家长告诉老师“这个孩子很胆小,又爱哭”,那么这个孩子在老师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最初印象,老师在日后的相处中,容易倾向于认同家长的观点。就像成语“疑人偷斧”所说的,觉得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头,所以越看邻居越像小偷。孩子“胆小爱哭”的标签被强化了,他的自我评价在学校里得到了印证,导致他对自己更加不满意。当然也可能老师在观察中发现孩子并不是“胆小爱哭”的,这同样也会有问题,孩子得到了不一致的评价,他不知道到底家长和老师谁说得对。这两种情况下儿童都失去了发展积极和统一的自我概念的机会,而这种自我概念对心理康是很重要的。为了尽量避免上述情形,无论家长或者是老师,在介绍孩子情况时,都应该尽量描述事实,慎做主观评价。我见过比较专业的幼儿园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会非常注意措辞。比如,他们说“这个孩子在和别的孩子相处时,有时候会引发肢体冲突”,而不是说“这个孩子霸道,爱欺负人”;他们说“这个孩子比较安静,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而不是说“这个孩子很害羞,胆怯”;他们说“这个孩子还不太理解规则”,而不是说“这个孩子调皮捣蛋”;他们说“这个孩子对新鲜事物很好奇”,而不是说“这个孩子不够专注”;他们说“这个孩子还不太会用语言来表达感情”,而不是说“这个孩子娇气爱哭”。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行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自己,而不是依照成年人为他们贴上的标签去生活。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概念,最终是为了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在心理学中,高自我价值感几乎就是心理康的代名词。当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一种积极和客观的认识,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具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很多有暴力倾向、反社会行为的人,都是自我价值感极低的人。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就连成年人也不可避免地被消极的评价影响。要想改变一个你最亲近的人其实并不难,不断地描绘一个你心目中他的形象就可以了。如果一个妻子整天对丈夫说:“你真是太没用了!你看你的同学XXX,当年在学校哪儿都不如你,现在比你强多了。就你还是个窝囊废!”慢慢地,这个丈夫真的就成了一个“没用的窝囊废”。如果用相反的方法呢?各位不妨试一试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孩子是怎么变“坏”的?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