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喆超(小马君)拥有多年美国本土早期教育、自然教育、家庭式教育等实践经验。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常青藤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本科荣誉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现于美国最大早教机构Bright Horizons担任院长助理。
“内在积极性是鬼扯!”
这派又称“行为主义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Skinner先生。小马君把他称为“鸽子王”,因为他老人家在世时老喜欢拿鸽子做实验。这些学者觉得“内在积极性”是一个伪命题,他们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由外在条件改变。管你本身喜欢不喜欢呢,只要外在刺激的得当和及时,行为总能被改变。
“给钱没用,点赞有用”
这派的理论基础叫做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认知评价理论),由于这是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内容极其复杂,小马君觉得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语言”和“物质”奖励需要分开看。这派学者认为,“物质”奖励虽然可以短时间改变行为,但是会对孩子“内在积极性”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但是“语言”奖励不但可以改变孩子行为,还会增加孩子的“内在积极性”。
“得之有益,失之无害”
这个派别并没有主要的理论支撑,这些学者认为奖励可以作为一个“附加”因素。如果孩子得到了,可以增加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如果孩子没有得到,那也不见得会对他们的“内在积极性”造成破坏。
看完之后,似乎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经过分析128个研究报告之后,学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研究发现,无论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大学生,物质奖励不但无法改变孩子积极性,而且大部分情况下破坏积极性。只有两种情况物质奖励下没有负面影响。
第一,如果孩子本身就在做一件自己很喜欢的事情,那外部奖励不会降低他本身做事的兴趣。
第二,如果孩子的物质奖励是意料之外的,那么这种奖励对孩子的积极性虽然没有效果,但是至少没有负面影响。
研究者发现,这种负面影响在幼儿园小孩中会更加突出。由于大部分的物质奖励是成人与孩子事先商量好的。最终孩子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失去奖励会严重破坏他们的自信,从而丢失对于整件事情的积极性,
甚至产生自卑和退缩性行为。物质奖励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行为控制的权利。
不过学者指出,如果事先没有给孩子约定奖励是什么,用“un-expected reward”(没有预期的奖励),或者“non-task based reward”(无目的的奖励),这种负面效果会大大降低,同时这种负面影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逐步减低,但不会对孩子的内在积极性有任何正面效果。
研究发现,语言鼓励可以影响人的free-choice(自由选择)。由于大部分的语言鼓励不可预测并且大部分的语言是对孩子表示肯定和提供相关的文字信息,从而增加孩子self-determination(自主决定)的信心,更内化成积极性。
这里小马君给父母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具体怎么说,还是由大家自己决定。其实孩子的“内在积极性”主要由三个问题组成。
1.Can I do it?
(我能完成吗?)
孩子内心会思考一个问题,我能完成这件事吗? 比如我在3-4岁班上给孩子们发点心。里面有一款饼干,我看到很多孩子都会举手说让我帮他们打开。其实你就可以发现,他们不愿意自己做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件事。我一般给出的反馈是,你先试试,不行我再来帮你。
有些孩子因为这句话而自己尝试,当他自己撕开包装纸的那一刻,会很自豪的说“我做到了!” 更惊喜的效果是,只要一桌有一个孩子做到,其他孩子会模仿,都去自己尝试撕开包装纸。这个过程就是成人用“语言”来提高孩子的内在积极性,主要解决孩子自我相信度不足。
2. Do I want to do it?
(我想要这么做吗?)
孩子会对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自己的判断,他们会说“我不要做”,或者“我要做”。孩子说“我不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们不想失败,真的不想尝试,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够,等等。这时候的语言反馈,需要分为四步。
试探原因
你可以说,“你能和妈妈说为什么不太想参与吗?” “是不是有些害怕自己做不好呀?”
肯定孩子的看法
你可以说“妈妈小时候也特别害怕做不好”,“别人笑话我的时候,我会感到特别生气”
鼓励尝试或者降低事件难度
“来,妈妈陪你一起画一会儿好吗?” “后来妈妈试了一下觉得还挺好玩的,要不你也试试?”
这里小马君要指出一个普遍错误,就是成人会自说自话的说,“妈妈觉得你一定行!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其实孩子有自己对自己能力的判断,鼓励时最好不要直接站在他的对立面,而是应该先诱导他尝试。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估计”出来的能力与真实情况不符合,只有真实尝试,才能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更清晰的认识。
具体的夸奖孩子
比如你可以说“我特别喜欢你用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你看这里你还有曲线条!你比妈妈那时候画的可好看多了!” 这样四步基本就完成了对于孩子“内在积极性”的整体影响。
3. What do I have to do to success
(我做啥才能成功?)
对于孩子内在积极性最大的鼓励就是自主的“成功”。父母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帮助孩子去自己实现他们想完成的,而不是啥都没开始先泼三盆冷水-“你不行”,“你不能”,“等你长大了再说”
这里小马君想举美国AltSchool的一个例子。这所学校是个“网红”,收到了来自谷歌、脸书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投资,Altschool主要理念就是帮助每个孩子学自己想学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和你说,他想制作一个“二维码”,你会怎么办?这个老师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做,但是他尊重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资源协助他完成了这件大事。
小马君认为成人最大的优势是知道如何获取资源,如果你能把这些资源给到孩子,他们其实可以完成很多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首先,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为了完成这件任务而需要学习的东西。其中包括学习“number pattern”(数列); 学习如何使用 “google sheet” (谷歌电子表格);从网络了解二维码原理。
随后,老师和孩子一起学习,在维基百科(和国内的百度百科类似)二维码的数列是如何转换的。老师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给予解释。
然后,老师与孩子一起创建了一个可以协同编辑的电子表格。这样老师可以随时对孩子输入的数字框和进行颜色标注和评论。
最终他们完成了作品,如果你想知道他们究竟说了什么,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进行识别。
这样的“成功”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意义是非凡的,很可能他因此爱上了数学或者爱上了计算机。小马君认为对孩子内在积极最大的刺激无非就是
他们成功的完成一件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这种喜悦和自我满足,超过任何的物质奖励。
成人需要做的,就是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提供选择。
有父母曾经问我,我一旦让孩子自己选,他只会选择打游戏和看电视。其实我很想问父母,究竟是孩子不会选择,还是你没有提供更好的其他选项?
如果你不愿意孩子打游戏,你是否愿意花时间和他一起来设计一款游戏,或者鼓励他组织小伙伴去小区玩真人版的游戏呢?
如果你孩子喜欢看电视,你是否愿意抽出时间来和他一起聊剧本,自导自演拍一个小视频呢?如果你没有个给孩子提供更好的选择,请不要先责怪孩子不会选择。
结束语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了不同学派对“内在积极性”的看法,物质奖励会伤害孩子的“内在积极性”,恰当的“语言鼓励”可以增加孩子的内在动力。最后小马君也分享了AltSchool的例子,自主“成功”是让孩子对事情产生内在积极性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