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经为“老师在生活环节中的指令、引导语,孩子总是无动于衷”而苦恼不已:“XX,快去上厕所!”、“XX,洗手不玩水!”、“XX,快收玩具,排队集合了!”因为我每天的“碎碎念”而变得“声”如虚设,失了功效。一次,与班长的教学交流过程中,班长的一些建议给了我灵感与启示,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摸索,总结了如下经验,与老师们分享:
第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为什么XX没有很快收玩具去排队?为什么XX洗手时反复玩水龙头……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多问了一个“为什么?”活泼好动、对万物充满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性,当你试图接纳时,你会发拿些“不可思议”的行为都变得理所当然,甚至你也会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案 例
伦伦最近吃饭特别慢,总是最后一个送碗。“伦伦大口吃”、“伦伦你要加油哦”“小朋友们都送碗了,你要快点喽”任凭老师怎样“碎碎念”,可伦伦依然是全班最后一个。一天户外活动回来,伦伦突然手捧一颗掉了的门牙来找我:“李老师,你看,我掉牙了。”我恍然大悟,近几日伦伦吃饭总是最后一名,原来是这颗门牙在作祟。如果能够早问一句“为什么”,知道真正的原因,进餐过程中建议伦伦“用两边的‘大牙’进行咀嚼”,或许孩子和老师的苦恼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我们是否在用孩子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一切?或许孩子没有及时收玩具是因为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句“请把你的新发现记录下来,户外活动之后再与小朋友分享”就解决了;或许孩子洗手玩水是因为他想知道水龙头是怎么控制水流的,一句“请把你的问题与其他小朋友分享,我们可以共同探索水龙头的奥秘”不但可以让孩子马上结束洗手环节,还引发了一节有趣的教学活动。
第二、化语言为行动,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XX,快去上厕所”、“XX,洗手不玩水”……这样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指导语为什么会“声”如虚设呢?对成人来说,语言是最便捷、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但对孩子来说,语言则是最生硬、最直白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当同一个要求被反复“碎碎念”之后,反而变得更加“无力”。
做操时,总会听到“XX眼睛向前看”、“XX手臂要端平”的指导语,放眼望去,东张西望、相互说笑的大有人在。在这种场地开阔的情况下,干扰因素较多,孩子最容易“钻空子”,教师很难在有限地时间进行逐一指导。这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标准的师示范动作比语言更奏效。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我喜欢用眼睛与孩子交流;都说微笑如阳光,可以给人温暖,所以我喜欢用微笑像孩子传递温暖;都说行动胜过语言,更具说服力,所以我喜欢用积极的行动去感染孩子。
第三、巧用指导语,正面鼓励
“XX快去……”、“XX不要……”看似平常的指导语却隐含了另一层意思,“XX太慢了”、“XX这样做不对,不要……”。孩子是敏感的,特别到了中、大班,这样的指导语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甚至是做了错事。所以,大多数孩子选择了不回应,装作没听见。
不如换个角度,将“XX,不要说了,眼睛向前看”换成“XX的小眼睛可真亮,站在最后一排小眼睛都盯着老师呢”;将“XX饭吃得太快了,要饭菜搭配一起吃”换成“XX刚吃了一大口饭,可真棒,如果能够再来一大口菜就更棒了!”。
你会发现,不仅XX一个小朋友,在老师的正面鼓励下,全班小朋友都更积极了。同时,在老师潜移默化下,幼儿不再只看到缺点,向老师告状,而是逐渐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相互学习。
第四、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枯燥的指令、引导语游戏化,促幼儿快乐成长
“第一名收好玩具排队就和老师拉手”、“先洗手先听故事”,这样的指导语对已经具有初步竞争意识的大班幼儿来说,或许可以奏效。那么“比一比,谁是今天的小冠军”、“赛一赛,谁能快速收玩具,成为小排头”这样具有竞争色彩的指令、引导语自然就会很受用。
但对于以模仿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小班来说,可能就“声”如虚设了。“XX小朋友不仅速度快,而且还是按六步洗手法进行的呢,咱们都来学一学吧!”、“第一名收好玩具的小朋友可以到老师这里买张‘门票’”、“堵水时小水池会喘不过气来的”这样指导语对小班幼儿则更有趣味性和说服力。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无论是环节过度还是教育教学;面对的教育对象中,无论小班还是大班,要求一定是提在活动之前。此外,教师要注意方法、策略,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要以“静”制“动”,善于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
图片来源网络,文字由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