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总会见到很多父母要求孩子跟很久没见面的亲友们打招呼,但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配合父母。 当孩子毫无“礼数”地对待亲友时,你是否也曾为此而尴尬过呢?
过年了,带着孩子去走亲访友、登门拜年,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落落大方、妙语连珠、人人称羡,但事实呢,往往事与愿违。
之前老爸生日,我带着6岁的孩子回老家。出发前,我就跟孩子说见到爷爷和奶奶要大声问好。可是等孩子到了老家,一看到三姑六婆、邻里街坊都围在院子里,他就立刻怂了,怎么引导都不肯叫人。
我当时也是既尴尬又无奈,自家儿子明明平时是个“捣蛋王”,怎么一到人多的场合就像变了个人?现在就这样,到了春节,孩子就更不可能跟客人开口拜年了!
我后来问了一圈周围的朋友,发现她们也有同样的苦恼。
@怕水的猫: 每年春节家里都会来很多客人,我经常跟丁丁说“和叔叔阿姨打个招呼”,每次他都是头也不抬地重复一句:“叔叔阿姨好!”,然后就没有动静了。我提醒过丁丁很多次,一定要主动和客人打招呼,可下一次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echo: 过年我带孩子回家也是。老家亲戚多,每次让她跟爷爷奶奶、姑姑婆婆们打招呼,她就立刻躲在我和她爸的身后,直愣愣地看着你,怎么劝都不开口。 见面问好原属中国的传统礼仪,父母这样教孩子本是好意。然而,孩子却总是频频拒绝,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礼仪是成人在社会交往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意识,而孩子并非天生就懂。他们认知人际关系,往往是先观察,后语言。对孩子来说,语言是一种很天然,很简单,很纯真的“工具”,孩子不愿意或是拒绝打招呼那是本能,并没有错。
儿童心理学家表明,春节期间,带孩子走亲访友,家长最好是避免“逼孩子打招呼”!因为这一行为就好比“语言暴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伤害孩子的中国式礼貌
除了逼迫孩子打招呼之外,春节期间的一些中国式礼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害的。
以下三种常见的“礼貌性”错误,你是否也做过?
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遇到认识的人,妈妈常常会半引导、半强迫地对孩子说:“快!叫阿姨、叫奶奶!”可是,此时,孩子往往躲在妈妈身后,一副羞涩的样子。妈妈只得无奈地跟对方说,“不好意思!我家孩子太内向了”,或者“我家孩子太没礼貌了”……
妈妈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随口就说孩子内向或指责他没礼貌,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在妈妈身后躲得更紧。于是一个笃定不爱打招呼的孩子,很可能就这样被妈妈强化出来了。
直接给孩子就贴上了“内向”、“没礼貌”的标签,实际是在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自我认知,就会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5岁的哥哥在房间玩自己的玩具时,3岁的妹妹进来争抢。结果妹妹一哭,妈妈立刻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结果哥哥突然就情绪爆发:“不让!就不让!”
这个场景不仅发生在很多家有二宝的家庭,过年期间,亲戚朋友的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玩耍时也经常出现。一旦孩子间发生争执,有些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礼貌相处,通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
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借用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局往往是大孩子认为父母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渐渐变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却恃宠若娇,变得越来越任性。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家长最好保持中立的态度,先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
大孩子不愿意与小孩子分享玩具时,你首先应该尊重他的玩具支配权:“嗯,这是你自己的玩具,你有支配权。不过,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话,大家可能都会玩的更开心。”
如果他还是坚持,也无需勉强,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给小一点的孩子玩,并且简单地告诉他:“那是哥哥的玩具,这个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游乐设施,你就可以这么和孩子们说:“这个滑梯是我们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玩,要不,我们排队轮流玩吧?”
春节期间,亲戚之间免不了礼貌性地夸赞对方的孩子“聪明”、“漂亮”、“学习好”……这种时候,妈妈总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厉害呢!”全然不顾孩子一脸黯然。
听到夸奖时,习惯性地回复“哪里!哪里!”,这也是常见的中国父母的谦虚,然而,对孩子而言,父母的谦虚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甚至会瞬间杀死孩子那点脆弱的自信心。当家长过分“谦虚”,经常不顾及孩子的“面子”,直接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时,孩子很可能会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从而产生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假如有人称赞孩子成绩好,妈妈就可以这么说:“嗯,她最近学习很认真,所以进步很大。”
这样孩子就能听出来:妈妈认同了对方的夸奖,并且知道自己是因为学习认真,所以进步大。妈妈对孩子客观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面对别人对孩子的夸奖,慎用“哪里哪里”的谦辞,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笑纳别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在“中国式礼貌”氛围中长大的家长们,可能已经习惯成自然,仍然有部分父母会不自觉地就会将这些“礼貌性错误”应用到孩子身上,进行着以礼貌为名义的伤害。
如果你也曾对孩子做过同样的事情,那么希望家长们能及时止损,千万不要让这些“中国式礼貌”伤害了孩子!
本文转自公众号:爸妈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