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因为爱孩子,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因为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所以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感悟。
观点品悟一:改变你我的心境
现在,我的生命快要结束,我突然醒悟到如果我首先改变了自己,然后通过以身作则,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而受到他们的鼓励,我可以使得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一些。说不定,我还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一位盎格鲁主教的遗言)
这里的“你我”主要指的是家长,要改变的也是家长们的心境。我们常常说,教育孩子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影响。但事实上,家庭教育往往是最重要的,而这也容易被许多家长所忽略掉。蒙台梭利早就说过:“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往往首先出现在大人身上。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问题,家长需三思而后行,看看孩子身上的问题,是否自己身上也有。若存在,请别立刻批评孩子。
观点品悟二:坚持原初的自我
绘本《小猪变形记》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里面描述的是一只无聊的小猪想变得同长颈鹿一样高,遂架起了高跷,结果被斑马嘲笑而摔倒在荆棘丛中;想变得同斑马一样,遂漆上黑白条纹,结果被大象鼻子里的水一喷,颜料一一退去;想学大象有个长鼻子,遂在自己鼻子上装了一根长长的塑料管,结果打了个喷嚏,塑料管掉落在地;想跟袋鼠一样有超凡的弹跳力,遂在自己的脚上绑了2个弹簧,结果一跳不小心挂在了树上摔了下来;想学鸟儿一样飞翔,遂穿了一身翅膀,结果飞不起来掉进了泥坑里。最后,小猪发现,泥坑里的自己是最舒服、最自由的自己,而其他看似美妙的东西都是不属于自己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你想要坚持做自己的时候,外部世界中可能会有很多压力,试图对你造成影响。生活在这样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地真正做自己,这一点很重要。
面对暑假期间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训班,家长需要按照实际出发。看看你的孩子有没有数学天分,再决定给不给他(她)安排奥数班;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喜欢音乐,再决定给不给他(她)买一架钢琴来弹。有的家长很容易被培训班广告所迷惑,所谓团购优惠、报名打折等。同时,不少人误信“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言语,看到别家孩子在学什么,就会决定自家的孩子也要跟着学。盲目、急促的决定会让你离了解真正的孩子越来越远。
假如这一粒是榕树的种子,那么就要以榕树的特质来帮助种子的成长。纵使用尽一世资源,也不可能使榕树的种子成为松树,或成为现在最昂贵的红豆杉。教育可以做的范围大概如此,即使再天才的教育家也不应该渴望把榕树变成松树,比较不幸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似乎都是在努力着,希望每一个小孩子都成为红豆杉。其实,国宝级的红豆杉固然可以做雕刻、做家具,平凡的榕树又何尝不能做风景,不能让人在庙前乘凉呢?(林清玄《好的孩子教不坏》)
前两天,我还在家里读林清玄的散文自选集,这一篇文章令我印象很深。多替孩子们考虑,多走进孩子的世界,我们的教育就会从混乱焦虑中走出来。
观点品悟三:教育需要等待
记得某个学期开学不到两个月,我的班上已经发生了好几起同学丢失物品的事件。最后经过调查,都是同一个孩子(小哲)做的。有的东西被他拿走占为己有;有的时候,他居然把同学的文具藏在衣柜、班级的卫生柜里,或校园的各个角落;有的东西没隔几天又出现了。三番五次的教育,苦口婆心的长谈,甚至连家长也请来一同教育,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照“拿”不误。我想,这样下去一定不行,必须得想办法帮帮他。所以我想换种方式,对他来一次善意的“惩罚”,看看是否奏效。
一天,我悄悄地把小哲的笔盒与语文课本藏了起来。中午休息时,小哲急匆匆跑来找我,跟我说他找不到他的笔盒与语文课本了。我还装作吃惊地反问他,谁敢拿他的东西,别的同学丢东西才对嘛。他低头不语。我暂且跟他说,我会调查此事,有了线索再和他说。过了几日,小哲又跑来找我,询问笔盒与语文书的事。他的心情不太好,我就趁机跟他说,若是别的同学的东西被他拿走,也一样会不开心的。他的目光开始闪躲,好久都没说话。
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我觉得“火候”已到,是到了应该归还和教育的时候了。我选了一个中午,趁孩子们都去食堂用餐的间隙,我将小哲的文具与书本悄悄地放进了他的抽屉,还在笔盒里夹了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以后做事做人要光明正大。
作家张文质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等待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等待的状态。”
观点品悟四:尊重每一个孩子
几年前的冬天,我去山东一所小学上公开课。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由于只有2条过道,靠墙的学生出入都很不方便。教室后面的图书角里也没有几本像样的书,几乎都是习题册,就连黑板报的内容也是关于“六一”的。在做眼保操时,一个独座的孩子调皮地站着。我记录下了这一幕,发现他的位子旁竟是暖气排放器。难道这孩子不热吗?
待我要上公开课时,我要求全体学生一同前往多媒体教室。结果,那个班级的班主任悄悄和我说,让我带20个他们指定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去上课。我坚持了很久,不见效果,只好妥协。经历过这件事,我很感伤,也不由得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尊重了学生;而在家里,我是否又是个合格的父亲。
父母对孩子最不该说的十句话
1.你要是男(女)孩子就好了;
2.不要玩了(好好看书去);
3.你还小,这事你做不了;
4.做事不可以失败;
5.不许做那件事;
6.小孩子一边玩去;
7.不许和那个小孩玩;
8.给我好好听着;
9.安静点,不许哭;
10.当初要没把你生出来就好了。
以上十条是我在网上一个帖子里看到的。我承认很多话,我也说过。有时候,我的孩子自告奋勇地帮忙拖地板。他用自己的小水桶接了满满一桶水,正要拎出卫生间,我看到后经常会大喊一声:“别动,别打翻了!怎么装得这么满呢!”
大人总是不信任孩子,老觉得不提醒孩子,他们很容易把事情搞砸。但我们经常发现,越是担心一件事,这件事情就越是会发生。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试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就是“白熊效应”,体现了一种心理暗示。
同样的,家长越是告诉孩子“不要打翻”,越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勾起“打翻东西”的场景,以及爸爸妈妈暴跳如雷的画面。心中一紧张,水桶不由自主真的被打翻了。
如果当你的孩子拿了一张七十分的考卷回家时,你会对他说什么呢?看到打了“×”的题目,你会不断追问孩子:“这题不懂吗?”可是,孩子的想法又是什么呢?考卷中明明也有答对的题目,可我们做家长的却只挑剔做错或不会做的题目,从未看到那些做对的地方。
我的班上曾有一个女生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8分。傍晚下课后,她的妈妈来接她,当看到女儿98分的考卷时,大发雷霆,指责女儿为何丢了那2分。我是亲眼所见,这对这个孩子绝对是个伤害。
观点品悟五:守望、陪伴孩子的成长
有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尽情地在校园里追逐、嬉戏、玩耍,作为教师的我,只需坐在一旁,看着孩子的憨态,看着孩子的快乐,看着孩子的成长。我只是守望,守望着教育的信念与幸福。
《有故事的班主任更幸福》一书的最后一章,收录了部分我与孩子、家长的信件。每当收到孩子们手写的信时,看着稚嫩的笔触,我很感动。这是对我的一种信任。他们真诚地向我敞开心扉,我也应该真诚地诉说我的想法。这时我们就是朋友。这些年来,我与孩子们的信件往来已经很多,同时,我也鼓励家长们参与编写《家长日记漂流本》的工作。有的家长写得很真实,把家里与孩子一起发生的事儿都记录了下来。有的则写得很动情,一个个细节,无论是孩子的孝顺,还是大人的爱戴,读了令人印象深刻。
教育儿童的责任,确确实实是要家庭的父母、学校的教师,以及社会人士共同来承担的。我经常看到不少家长在抱怨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或者边陪孩子边看手机发微信的。而我自己是很少这样做。我的孩子现在虽然还小,但是经过几年的阅读陪伴,他已经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只要一到书城,我的孩子立刻会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每天睡前,我们都是陪他读书。有时他犯错误了,我们就罚他不准看书,他会很难过的。当然,我们某种程度上也很欣慰。希望在座的各位家长朋友能多多陪陪孩子,无论是阅读,还是其他方面。
高品质的陪伴
1.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看图画书或者给孩子讲故事,并一起讨论游戏怎么玩、图画书或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
2.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反馈,尽量能够正面回答,即使一时不能回答,父母也应当明确告诉孩子,并和孩子一起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
3.鼓励孩子将自己编构的故事或歌曲讲或唱给小伙伴听,随机和孩子一起改编他们熟悉的故事或歌曲进行表演;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想出同一玩具的多种玩法。
4.和孩子讨论时,家长不仅需要引导孩子就他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思考,而且还需要认真倾听他对事物的看法,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沿着他的思路展开讨论。
结语
教师这份职业是一项育人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教育生活的意义。作为一线教师,我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我并不想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子,而是想和自己的学生过好眼前的每一天,珍惜他们每一天和我们在一起所发生的故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书院BigData,作者:叶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