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时间,我走进了一个班级,超市里的一幕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个孩子正在将“鲜花”整齐地插入花架上的小孔里,每枝花的朝向和弯度都十分一致和精准;一个孩子正在把“水果”放入果盒,苹果的果梗也同样整齐地朝着一个方向。
我问孩子们:“你们干吗这样放东西?”一个孩子抬起头,木木地看着我回答:“老师说的,这样好看。应老师,你觉得好看吗?”“好看!很好看!”面对孩子,我只能言不由衷。
与教师沟通时,教师对我说:“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就是要像啊!你看他们多像优秀的超市营业员。”哦,优秀的超市营业员确实是应该这样一丝不苟的。可是,让中班的孩子把游戏时间都花费在如此机械的摆弄上,我还是觉得有些难过。
纵然角色游戏是孩子模仿成人世界的活动,但终究还是孩子结伴的玩耍活动。因此,我们依然需要去思考如何激发孩子“扮”的想象,去重视怎样保持孩子“玩”的热情,去努力做到还原孩子“真”的灵性。
又一天,我走进了正在玩着游戏的大二班,看见嘟嘟戴着潜水眼镜、手拿小本子,走动于各家各户之间。我好奇于他的装扮,便尾随着他。
只见他在超市门口边张望边说:“营业员,抄电表了!”“抄电表?”超市营业员很疑惑。嘟嘟说:“我是电力公司的。我们给你们用电,你要付钱啊!”“一定要付钱吗?”营业员有些为难。
“不付钱也可以,给我几只蚂蚁就行。”由于潜水镜的遮掩,我看不清嘟嘟的眼神。营业员小黑欢乐地一挥手,说:“好的!给你蚂蚁!”嘟嘟撕下一张纸,递给小黑,道一声“谢谢”就走开了。
我疑惑于孩子之间默契的你来我往,于是凑近小黑问:“为什么他要蚂蚁?”小黑回答:“因为嘟嘟在研究蚂蚁。”啊?抄电表的工人在研究蚂蚁?
我转身加快脚步跟上嘟嘟:“电力公司是什么?”嘟嘟回答:“就是给大家通(供)电,还要抄电表,请大家付钱。”我听到他用“请”,很欢喜。可我又纳闷:“抄电表,你知道……”嘟嘟打断了我的问话:“我爸爸就是抄电表的。”哦!游戏经验的来源。
嘟嘟一边在本子上写着数字,一边自言自语:“我爸爸除了抄电表,还要修电线(路)。我不会修,想让蚂蚁来修。”
我哑然失笑:“为什么让蚂蚁修电线?”他手指着门外说:“喏,花园里那么多蚂蚁没事干,要是可以帮我修电线就好了。”我哈哈大笑,说道:“嘟嘟,还可以让老鼠做事哦!”
没想到嘟嘟非常坚定地回应:“不要!我能让蚂蚁听我的!”我一下子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这是孩子的逻辑,以自身为原点的逻辑。我盯着他,心生敬意。
在角色游戏中,谁规定抄表工不可以研究蚂蚁?角色游戏,让孩子们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无限想象正在进行的事情,并以自我的独特背景,赋予角色不同的行为和灵魂,同时以本真的方式开启了探索世界的旅程。如此,游戏因变化多姿而引人入胜。
教室一角的喧闹,打断了我的思索——嘟嘟和“小区”门卫争执起来。
嘟嘟:“你让我进去,我来送电费单的。”门卫:“不行!我要保护小区人员的安全。”嘟嘟:“我一定要送到娃娃家人的手上,他们才会来付钱啊!”门卫:“娃娃家有很重要的人,就是太师父应彩云。”大二班的林琳老师是我的爱徒,于是孩子们便称呼我为“太师父”。
啊?我?我刚回过神,就听见嘟嘟说:“算了,应彩云家就不用付钱了,其他家要付钱的……”“为什么?不公平!”“因为她是太师父啊!
我心里好甜啊!瞧!这就是孩子的游戏。
许多教师畏惧开展自主游戏,因为孩子会在游戏中将教室弄乱。要知道,教室本来就是孩子的,乱与不乱都以方便孩子为重。只有当孩子对活动的障碍感同身受时,才有机会萌发有责任感的主人意识。
许多教师懒得开展自主游戏,因为孩子总不按教育(或游戏)目标完成游戏。要知道,游戏本来就是孩子的,有意义与无意义都以孩子的意愿为重。只有当孩子主动积极地投入游戏时,有意义的教育才有机会发生。
既然游戏是孩子说了算,我们干吗要多嘴?既然游戏是教师不可控的,我们干吗去控制?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培根幼师学习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