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朱老师从幼师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5年时间了,但是她在与家长沟通时一直存在一个心理上的障碍。她所在的幼儿园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虽然后来她自己又读了大专、续了本科,但还是觉得现在的家长能说会道,了解的知识与信息比自己广泛,所以她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不是很自信。她说:“我们班有几个家长太难‘对付’了,你说一句,他能说上十句,还一套一套的,我不知道怎么说、怎么样做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于是,当孩子和家长有问题时,她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家长,所以家长说怎样就怎样了,自己也就不再深度交流了。
朱老师的困惑是当今大多数幼儿教师在家长工作方面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国家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幼儿家长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而高学历家长通常有较长并且较成功的受教育经历,有的家长还直接从事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研究或者教学工作,对教育的体验和感悟也很多。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导致家长更加关注自己孩子的康成长。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教育体制和历史文化的原因,幼儿教师的学历进修和素质提升速度远不如社会其他行业发展得快。在这种背景下,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确实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但是同时也蕴藏着高效沟通的机遇。面对这种情况,幼儿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拓展知识范畤,树立幼儿教育的专业自信
幼儿教师在家长面前不自信,也与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广度有关。 有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很强,管理班级幼儿很有经验,发表的教研论文也不少,但这些都属于幼儿园教育范畴。广义的幼儿教育不仅包括幼儿园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大众传媒教育。教师的知识和信息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育范畴,而家长的知识和信息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教育范畴,如果教师与家长的知识结构交叉较少,不了解家长的知识内容,就很可能不知道家长是怎么想的,与家长沟通时没有共同的话题。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除了钻研幼儿园教育的知识外,还要关注家庭教育的科普趋势,了解幼儿经常看的读物和电视,对一些流行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做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就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他们进行对话,逐渐成为家长认可的“行家里手”。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念
现在的家长学习早教知识的热情很高,但是很多家长的教育知识并不主要来源于系统的、科学的学习,而是通过看电视和阅读书籍、报刊获得的。这种方式使得他们接触的“新观点”虽然很多,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内在的联系,导致他们在行动上存在盲目性。比如,有的家长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后,这种理念试试,那种理念试试,结果发现孩子的教育成效并不理想;有的家长发现各种育儿观念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道应该坚持哪种做法。在多元观念并存的时代背景下,缺乏系统的专业 知识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是驾驭不了众说纷纭的、零散的理论的,而任何偏激的教育观念与方法都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比如,能不能批评孩子?该不该打孩子?自由重要还是规则重要?尊重孩子是不是就应该放纵孩子?早点学英语好,还是晚点学英语好?是多教孩子还是让他自己多探 索?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要不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这些问题往往让家长纠结不清。可见,高学历家长的早教观念也是需要引导的。而幼儿教师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幼儿教育训练,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在这方面能够给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