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为加强幼小衔接,关注新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培养,本市将在全市小学一年级起始阶段设置2―4周的“学习准备期”。今年秋季先在全市课改试验学校试行,经验成熟后将在全市推开。
学前恶补女儿厌学
“女儿还没正式上小学就开始厌学了,我该怎么办?”家长吕女士致电本报教育热线63527488,诉说苦恼。
女儿小静9月将入读本市一知名小学,前不久,某育儿网站一则由小学一年级老师撰写的“入小学准备”帖,吸引了吕女士的目光。听说不少孩子入学前就能看《三国》、《水浒》,新教材每天教一篇课文,认生字10个左右,会写4―6个字及组词。
该网站的小型调查还显示,46%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入小学前的识字量达到500―1000个,22%的家长希望达到1000-2000个,10%的家长希望达到2000-3000个,更有13%的家长希望达到3000个以上。吕女士越看越不安,决定放弃“快乐教育”,将女儿转投暑期“恶补”大军。
周六上午9点上学习能力课,下课后赶场上识字班,午饭后去某培训班学拼音,下午再学剑桥英语,一天下来,小静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下午上学前,她开始发脾气,说不想去,烦死了,不喜欢上课!”吕女士说,现在女儿经常哭闹着不肯去读书,甚至扬言“罢课”。
家长重知识轻能力
“入学前就要达到几千字的识字量完全没必要。”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教师姜婕妤说,多年教学实践显示,认字50个和500个的孩子,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处于同一水平。
曹光彪小学张蓓老师认为,不少孩子在幼儿园是人人羡慕的“小神通”,可进入小学后却上课思想不集中,喜欢插嘴,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这些孩子存在粗心、基础不扎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不少一线老师这样反映。
对此,市委机关幼儿园王慧老师认为,目前幼小衔接工作内容存在片面性。有的幼儿园或家长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片面关注儿童认识多少字,会做几道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引导,较少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承受能力等的培养;重儿童的生理康,忽视了心理康。
苗苗服务队传经验
“进校门、慢步行、敬个礼、问声好;早锻炼、精神好、勤参与、身体棒……”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一(7)班的卢思奇来到汇龙幼儿园现身说法,为幼儿园的准小一新生“上入学准备课”。近日,该校成立了由一、二年级学生组成的“小苗苗服务队”,走进区内幼儿园,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告诉小朋友怎样做好学前准备,介绍校园生活,减少他们入学前的不适应。
“整理书包时,大书归大书放,试卷要装在文件夹里……”苗苗服务队另一位成员陈玺安同学为小朋友演示如何整理书包。“有没有小朋友愿意来比赛整理书包啊?”大哥哥大姐姐的话音刚落,幼儿园小朋友个个将小手举得高高的。
带队老师杨晓捷介绍说,“小苗苗服务队”的活动内容丰富,通过多媒体演示“小苗苗的一天”,告诉小朋友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他们还发放小学作息时间表,让小朋友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