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文的撰写是基于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需求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同化”与“顺应”理论,通过走访调查、结合分析现实问题,将幼儿园内环境创设的教育性与特色化相结合,突出环境内化教育作用与外显品牌作用,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性;教育特征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几个现实问题
(一)幼儿在环境创设中参与度低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参与考核的必备项目之一,同时进行环境创设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技能之一,但环境创设的主要作用对象还是幼儿本身。环境创设意义不仅仅因为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更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积极参与而产生的互动效应。[1]幼儿参与原则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参与。通过实地调查多家幼儿园了解到,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具备“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但多数幼儿园还只停留在意识上,只是走走形式的将幼儿的作品挂到墙上,或只作为装饰物进行摆置,尤其在各班内,教师将每个幼儿的美工或绘画作品挂到墙上,配合每月或每周的主题活动进行展览。幼儿参与原则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将幼儿作品进行装饰,而是幼儿通过亲自参与环境创设的设计,真正了解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能够与环境对话。
(二)教师过多考虑环境美观性而缺乏教育内涵
在走访中发现,教师更喜欢将幼儿的作品放置于室内环境中,是因为这样看起来符合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体性原则,然而这一行为恰恰说明了目前幼儿园环境创设还是停留在结果性表征上,缺乏过程性表征。还有很多教师为了迎合检查,从美感出发自行布置环境,严重忽略了幼儿的参与热情与主动需求。很多幼儿园会在活动室内或走廊放置一些装饰物,以达到美观需求,这样的装饰物对于幼儿的教育需要来说毫无意义,属于教育功能的缺失。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育特征是幼儿能够在与教师共同进行环境创设过程中,提高技能,增长认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幼儿园环境创设只有美观性,忽略了教育内涵时,便缺乏了有效性。
(三)幼儿园特色化意识较为缺乏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从内到外都融入了幼儿园的办园宗旨与教育理念,可以在各个细节彰显幼儿园特色。然而目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情况还是停留在美观性层面,幼儿园之间效仿行为多,很难形成
自己的品牌效应,很难突出品牌特色。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当站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看幼儿园环境创设,则强调幼儿园环境创设将以幼儿为中心,幼儿能主动的参与到环境创设活动中,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的知识和情感收获。
(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相较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建构主义更提倡主动探索,将这个原理代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能够发现,教师完成幼儿园环境创设或将幼儿作品置于墙面上展览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体现结果性、劳动成果性的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接受教师想让幼儿接受的知识,并没有考虑幼儿的主动性;而我们提倡的幼儿可随时参与到其中的环境创设行为是我们将信息抛出,激发幼儿兴趣,激励幼儿进行主动的探索实践,同时实地的操作和直接的感官接受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多更积极的知识、情感体验。
(二)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同化”与“顺应”
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同化”可解释为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顺应”理论概念可解释为个体的认知因外部刺激发生改变的过程。那么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将接收老师在环境创设中投放的信息,并且通过信息的刺激,自己开始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掌握新的信息点,逐渐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这相对于探索之前的思维模式来说,是完成了一次改变,可以将其看作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里就强调了环境创设内容的教育内涵,如果环境创设给幼儿的空间不大,不具有足够的教育内涵,那么这个环境创设也就没什么教育意义,只是起到一个美观装饰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建立在主动建构之上的,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因此家长与教师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并鼓励儿童参与环境创设、与环境进行积极互动。[2]幼儿园环境创设所需的有效性应是建立在幼儿为中心的基础上,同时具备教育性与品牌影响两个特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求后,才是真正对幼儿有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印义炯.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65-67.
[2]夏小芳.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有效性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吕袁媛 任婧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幼儿园环境创设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