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讲好自己的“故事”,是好的教育的开始。
每周三,我们会借由“教师手记”这个栏目,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和真实的态度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深度学习的秘籍是让知识保持鲜活感
上周,大班的课程围绕着“身体的秘密”来展开。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这个主题的课程,和孩子们一起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和微微老师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些构想,我预设孩子们的问题可能会集中在头、四肢躯干、肚子等可以看见的身体部位出发,所以我事先邀请孩子画了一个人体图,打算当孩子们提出问题的时候,随时在图上做标记。
但当我向孩子们提出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哪些身体部位”时,孩子们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期和认知范畴。??????
洋洋:腹股沟(第一个回答就“高级”到我了)
邦邦:寸关尺(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网上记录它是中医切脉的位置)
果果:海马体(比“大脑”的表述更加细节且专业)
小宝:脉搏(一个很“虚幻”的身体“部位”)
瑄瑄:鼻毛(如果不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身体部位)
贝贝:喉结(男孩子的观察很有性别特点)
旺旺:肛门……(说完引起了大家的哄笑)
我预计孩子们可能会回答一些常显而易见的答案,但是孩子们的回答很专业,而且涉及到的角度很丰富,我开始感觉自己有些搂不住了。
当孩子们说出我不知道的身体部位时,我感到很紧张。紧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对于身体,你有什么问题想和他人一起解决?”孩子们基于当下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彤彤:人的眼睛为什么不直接全是黑眼珠?眼白是干什么用的?
淳淳:耳垂为什么是软软的,它有骨头吗?
小荔枝:大脑里面为什么会有“迷宫”,这个“迷宫”有什么作用?
尹尹:我们为什么不能没有脖子?直接一个头连接身子行不行?
汤圆:为什么别人挠我的脚心,我会感觉到痒?
……
这时我的大脑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很多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不知道为什么,在成年人看来是常识和理所当然的问题,被孩子们提出来之后,却带有哲学思考的意味。
成年人思考问题,总是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儿童却不限于所谓的答案,而是天马行空地展开想象,但他们的问题却很有道理,富有探索的深意。
这些问题我们在一节课上也找不到所有的答案,于是我选择采取孩子们提问,孩子们回答的方式展开接下来的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问题,提问者总是可以得到不同视角的回答。以彤彤提出的问题“人的眼睛为什么不直接全是黑眼珠?眼白是干什么的?”为例:第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她自己,她认为眼白的作用是美观,如果都是黑眼珠,看起来会有点吓人。似乎提问本身就意味着答案。旁边的童话却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样子,女娲造人的时候已经决定了,这很正常。米亚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这个问题,她认为眼白里有营养物质,会给我们的眼睛带来很多营养。而且有了眼白,眼睛转动的时候会更顺利。
再如长生提出:为什么人碰到尖的东西会受伤流血?瑄瑄的回答是:因为人身上有很多血管,有东西扎破了皮肤,伤口就会流血。波妞补充到:我们的血液会凝固,凝结的血痂会止血,伤口流出来的血会慢慢变少……
孩子们一方面在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的问题和回答五花八门,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手指比出数量的方式做了简单的统计,左手代表自己回答的问题,右手代表自己帮别人解决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和他人提出了多少个问题,回答了多少个问题。
这次活动与其说是要解答问题,不如说是变成了一堂思辨课,孩子们的思想自由地在当下的时空里发生着碰撞。
@小组讨论正在进行中
我发现,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通常趋向于三类:
第一类,追寻一个标准的答案。这类答案主要是知识性问题的解答,通常在书中也有答案,且受到大家的公认,具有科学性。
第二类,令自己满意的答案。这个答案更多的是基于儿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答案的内容和形式没有任何限制。比如彤彤就对自己给出的“人都是黑眼珠,多不好看”这个答案很满意。
第三类很难找到答案,而是在答案的寻求中又生发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很有深意,孩子们在其中建构着自己的认知,这些问题也会成为下一次学习的契机。
@ 孩子们的小组讨论记录
??????
我的一些思考……
?
打破预期,忠于当下
在活动中,有两个部分都打破了我的预期。但如果我坚持按我的预期走,孩子们可能就不知道应该表达什么,他们只会跟随我的脚步,对学习的兴趣会停下来,变得索然无味。
作为教师,我要做的就是打破自己的预期,和孩子们在当下,同频共振,将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带到更远更深的地方……
虽然带着预期进入活动,内心会更有底气一些,但就是这种伴随着未知的当下,却给我带来了不期而遇的美好,孩子们迸发出来的点子也激发了我和他们共同深入学习的热情。
?
对深度学习的重新认识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深度学习似乎是人为可以创造的“深”,但在这堂课上,我感觉深度学习是很有现场感的,我们都不知道学习的触角可以伸向哪里,能做的就是不断地跟随当下的感受,向下延伸。
生活化课程的“深”,体现的不单是知识的“深”,还是思考问题的“深”,学习方式的“深”,对自我、对社会、对他人理解的“深”,这样的“深”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更为宝贵。这种“深”需要现场的碰撞以及孩子们集体智慧才能拥有。
不要让知识占据思想,而是学会让知识保持鲜活,让孩子们更多的体验心灵式的学习,更深层次地赋予学习者各种可能性。这是我在这个课程之后,体会到的深度学习的内涵。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我的这堂课是不太成功的,但它带给了我和孩子们很多深度思考……
-END-
记录者是谁?
我是曹云香,
孩子们口中的香香老师,
今年是我成为花草园人的第三年。
我期待和孩子们一起在生活化课程中
让知识保持鲜活,
体验更多心灵式的学习!
更多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学习故事,
欢迎在书中寻找答案~
??????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
春季课程用书
/ 全新升级版春季课程用书/
正在热卖中……
点击“”,
跳转购买页面进行购买……
版权声明
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原创作品,
版权归幼儿园所有,转载需授权。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侵权,
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编辑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曹云香老师
日期丨2021年4月21日
推荐阅读
教师手记丨小班的孩子能用思维导图学习吗?
2021年4月14日
教师手记 | “刷石头”的游戏,蕴含着什么学习价值?
2021年4月7日
教师手记丨孩子们建造了一座“流动图书馆”
2021年3月31日
成为我自己
我们在一起
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
点
点击“”,购买花草园出品《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课程用书。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