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主题“水墨中国”之后,我们又一起探索了中国文字的起源,演变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里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读物受到追捧。希望借此机会和孩子一起回归与阅读传统文学,共同感受中国古人对生命意义的朴素理解,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先来一个看图猜古诗的小游戏。
(上:《鹅》;中《登鹳雀楼》;下《悯农》)哈哈,你猜对了吗?
孩子们,猜猜这首诗里描写的是什么?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郑板桥)
郑博熙:竹子和石头。
高艺泽:松树、风。
恩,猜对了。
关于竹子你知道什么呢?
——与吃东西相关
郑博熙:竹笋可以吃,竹笋是竹子的小时候。
张暟轩:竹子可以做竹筒饭,我在丽江束河镇的时候吃过。
宋绍瑜:做寿司的竹帘。
艾一凡:竹子是熊猫的食物。
陈昕乐:筷子和筛子。
——与穿戴有关
魏小茜:有人用竹子做的棍东西,插在头上。
微微老师:竹炭纤维做的衣服。
——住
陈昕乐:桂林有用竹子做的房子。
——与用相关
高艺泽:竹床也是竹子做的,我老家的小椅子是竹子做的。
李京潞:玉川姐姐来上课的时候带的笔帘是竹子做的。
殷远:围棋的棋子。
张暟轩:以前人们读的书是竹子做的,叫竹简。
——与出行有关
郑博熙:我以前坐过江上的竹筏。
姜瀚维:以前秋游的时候见过竹桥。
可见,竹子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一起去神秘园里观察自然中的竹子吧!
分享各自的发现:
郑博熙:靠大门最近的那颗竹子上面写着叫早园竹。
姜瀚维:竹子的杆是光滑的。
李京潞:竹子的杆有大拇指粗。
李可心:竹子的杆是一棱一棱的。
高艺泽:有的叶子是青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
李京潞:竹子的叶子是尖尖的,旁边是粘粘的。
陈昕乐:竹子的叶子会卷起来。
郑博熙:叶子的中间的部分宽,头部窄。
张伊然:竹子是没有味道的。
张馨予:我发现有一颗竹子的树干发白了,不知道它是不是生病了?或者是老了?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竹子哪些特点?
艾一凡:不怕冷,代表它很康。
张伊然:我感觉很温暖,因为冬天叶子也是绿色的,不掉叶子。
陈语荞:代表了冰凉,很凉爽。
殷远:竹子的表面很光滑,有很多用处,可以做竹筒饭还有毛笔。
李可心:竹子很硬,冬天刮风也吹不倒。
郑博熙:竹子被压倒后会弹起来,而别的树枝被压一下就容易折了。
(是吗?这个思想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小朋友的热议。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大家观察一下。)
(实验结果验证了郑博熙的观点。艾一凡又补充:竹子被压到脚底能弹起来是因为它中间是空的。)
中国古人都喜欢竹子,特别是郑板桥先生,他一生画了很多竹子的作品,写了很多关于竹子的诗。
再看郑板桥的诗画,你有什么感受?
殷远:感觉郑板桥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画了各种样子的竹子,新竹子、老竹子、竹子影子什么的。
艾一凡:因为他每天都去看竹子,观察仔细才画的出来。我猜他是个会观察又能忍耐的人。
张暟轩:古人喜欢竹子,可能是因为它能坚持不倒。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竹子学习,学习它站的直。
高艺泽:当别人攻击我的时候,我要像竹子一样的站起来,不倒下。
陈昕乐:坚持做自己认为好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些,古人经常把松竹梅写在诗里,并把它们合称为“岁寒三友”。
诗不仅是人们叙事,抒情的方式,还肩负着“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的作用。
现在,让我们也泼墨作画吧!
看看,孩子们笔下的竹子,它们身姿各异,生机勃勃,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生命状态。
课后感受:
——关于画画的策略:
陈昕乐:我感觉要轻轻才能画的好看。
李京潞:今天我开始喜欢竹子了。
张伊然:画水墨画和画水彩画一样,有时容易弄到手上、身上,要小心。
——今天的感受:
李可心:我第一次有这种感受,感觉很好玩,我画第一幅的时候没想好,感觉有点乱,等到画第三幅的时候,我就轻轻地、慢慢的画,真的画得很好,我很开心。
胡馨予:我感觉很开心,我画了一个直的树,又画了一个弯的树,后来我发现他们两个拥抱在一起像一棵松树,没想到会有这种样子,很兴奋。
王怡然:我第一次和第二次画的时候都画得不好,第三张画的有点好,第四张的时候我记住了竹子杆要画的长一些,三片叶子要挨在一起,我感觉我成功了,很开心。感觉做什么事都要多练习。
——由此,我想到……
陈语荞:今天的竹子,让我想到以前外婆就带我摘过竹笋的事儿。
魏小茜: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画,后来我还想起了以前见过一个画国画的小男孩。
今天我连续画了三张,还不过瘾,我还想画到明天早上。
中国画讲究的是诗画同源,相信通过今天的活动,孩子们对竹子、对中国的诗画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