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里的周末,小二班的宝贝们与爸爸妈妈一起走到大自然中开始了一场寻花之旅。孩子们在花的海洋里惊奇的探索,感受花朵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孩子们惊叹着花朵的美,也不忘搜索着绿色的精灵,到底绿色的花朵在哪里呢?
快看树上那是什么?爸爸妈妈告诉我它叫“榆钱”,那它是不是花呢,我们把它带到了幼儿园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它吧!
老师说,它叫榆钱,是榆树上的花朵和果实。
那它为什么不叫“榆花”“榆果”呢,为什么叫榆钱?
老师告诉我们,它又叫榆荚,因为形状小而圆,形似钱币,所以人们叫它“榆钱”。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白居易笔下的春风像神奇的魔法师,先吹开了几只早梅,又陆续吹开了樱花杏花桃花梨花,最后才吹开了荠菜花,榆钱。
榆钱,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经常提到它。比如宋代诗人彭汝砺的《榆钱》中的它娇小可爱:“林外溪头榆荚钱,风吹个个一般圆。浑疑萍叶轻分去,恰似苔花碎接连。”又如韩愈的《晚春》中说:“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榆钱,虽然不像百花那样姹紫嫣红,娇艳多姿,但是它作为稍显特殊的存在,也成了春日里独特的风景,它更是很多人童年回忆里,不可磨灭的情感记忆。
二、亲自制作,亲身体验、感知,践行“活课程”思想
我们一起仔细的观察小小的榆钱,并聊聊它的故事。为什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对貌不惊人的榆钱记忆尤深呢,因为它能吃!
在抗战时期,人们吃不饱饭,榆钱就成了人们口中的美味,解救人们与饥荒之时,也让八路军叔叔有力气打倒日本侵略者。所以老人们对榆钱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榆钱还是非常有营养的一种食物,它的含铁量是菠菜的11倍,是西红柿的50倍,它还对我们的身体有着很多保的功能呢。
——-老师,榆钱真的能吃吗?我们没有吃过。
——榆钱是什么味道的?
——榆钱要怎么吃呢,是炒着吃还是煮着吃呢?
——爷爷奶奶他们都是怎么吃呢?
问问爷爷奶奶去吧,听听他们对榆钱的回忆。
孩子们带着好奇之心我们又开始了一场美食之旅!
孩子们带来新鲜的榆钱,开始制作我们的榆钱面团!
第一步,孩子们认真地在摘着榆钱间夹杂的榆树叶,并检查有没有小虫子。
第二步:把榆钱洗干净
第三步:在洗干净的榆钱中加入面粉、鸡蛋和小苏打。记得,一定要用力搅拌,要搅拌均匀啊!
第四步:用小手把拌好的食材团成小团,放在盘子上。面团可真不好团,太黏了,粘的满手都是。我们团成的面团可不太圆,嘻嘻。
第五部:把面团装上笼屉,上锅蒸上15分钟。我们只需要收拾工具、材料,洗干净小手等着品尝了!
我们亲手做的榆钱面团出锅啦!
老师帮我们淋上了神秘酱汁,自己做的吃起来格外好吃!
我们还把榆钱面团送给其他班的小朋友和老师品尝,好东西要和其他人分享,要把快乐传给大家,快乐会翻倍的。
三、坚持实践、深化“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不仅仅教材要是“活”的,儿童、课程也要是“活”的。要引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时刻保持好奇之心,启发和鼓励幼儿主动的去探究,去观察。教师要退身到孩子身后,观察并支持幼儿自主去感知学习。但是儿童能够想到、做到的事情都要鼓励幼儿去做,去体验,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求发展,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善于与同伴合作的态度。教师要尊重儿童,关注儿童需求,转变思想,坚持践行“活教育”思想,努力让幼儿成为真正“活”的儿童。
制作:袁硕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青年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