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罗伯特说过:“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可言…….”
人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获得的。儿童尤其需要与环境互动,在环境中吸收和释放心理的、精神的能量,潜移默化地完成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里的主角是儿童,儿童自己的想法、情感、态度和创意,需要与环境对话,需要在宽松、美好、适宜的环境中得以释放和展现,那么,儿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呢?我们中五班老师带着这样的思考,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第一篇 为儿童打造会呼吸的空间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区域活动,而区域中自主、自愿、自选的空间能为幼儿的学习创造一个最近发展区,幼儿或单独、或小组,在与区域环境的互动中,通过大量操作、语言,不断将教师在环境中蕴含的潜在教育目标,从熟悉、熟练到动作的简化、内化,最终实现学习与发展。
幼儿需要较私密的空间,区域间需要遮挡,也需要实现连接,以及渗透审美教育。为此,我们确定“以绿色和木质的棕色为主色调”,利用藤编物件、花草、麻绳、麻编垫、带有年轮的木片、一次性筷子、手工花朵等材料,在靠近窗户的地方,利用悬垂物实现区域划分,不遮挡光线;在教室中间位置,通过桌面摆件、手工作品等物品,既不影响教师观察幼儿的视线,又能起到中部空间隔断的作用;在离门口较近的地方,则采用多层木柜、花架、公用材料等物件,实现区域间的分隔;在颜色较重的木本色位置,我们则用绿色KT板做了镂空装饰,沉稳的棕色调配以清新的绿色花纹,很好地营造了雅致、大方的气氛,还成为了幼儿了解材料的属性、在美工区学习线条画的样板。同时,各区域间,我们分别用精致的手工作品配以区域规则提示、幼儿进区卡等物品,很好地利用高、中、低三档空间及标识统一的区域提示,为幼儿打造出了灵动、美好的班级环境,支持我班一日多种活动的灵活开展。
图一:悬垂物与橱柜结合,隔开三个区域空间
图二:一次性筷子、手工纸向日葵、麻绳、鸡蛋托、彩泥,多元合成的悬挂装饰
图三:温馨雅致的午睡空间
图四:图书区用桌面饰物提高空间的优雅度
图五:小组活动区旁边的干花,搭起了一个小前景
图六:同色调材料制作的区域规则提示
图七:麻编垫既能展示作品又能做隔断
图八:绿植是以绿色与棕色为主色调的空间里必不可少的装饰
图九:KT板既能隔档区域又能展示幼儿作品
图十:悬挂的藤编小物,好像能听见风吹来的声音!
图十一:与季节相关作品的悬挂,让幼儿认识季节,随时欣赏艺术之美
图十二:午睡空间里需要空气流通又需要半遮挡,甜甜的梦从这里开始
第二篇 区域里的美好氛围
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的有效结合,才能共同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起到服务和保障的作用。
图十三:小朋友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抱在一起聊天的地方
图十四:分类阅读区
图十五:成长日记展示架
图十六:听风观雨,也可以安静做任何事情的地方
图十七:品茗教育,让我们了解茶文化的地方
图十八:操作台上,有老师为我们准备好的水果,也有插花艺术展示。
第三篇 精致小物之美
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幼儿的创作合二为一,让教室里充满了家的味道。同时,在一日生活各环节里,做的快的幼儿和做的慢的幼儿,都有机会停在每一件小物前面,驻足欣赏、感悟、摆弄和谈论。
每一件精致小物,都是一个故事,而儿童就是创作故事的人。
第四篇 温馨的亲子作品
家长永远是班级工作的强大后盾,而在公共区域里展示亲子创作的作品,成为连接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家长的很好纽带,孩子们出入时看到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创作的作品,心里会生出一种暖暖的安全感。
家人的陪伴,无时不在、无处不暖。
环境是无声的语言,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在环境创设上,我们研究的还不深,创作能力也十分有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青年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