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出生大概头1-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既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无所不能。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闭症患者的心理发育水平,滞留在这个时期,没有再继续发展。为什么没有再继续发展呢,各个学科都在试图找出成因。例如,基因学家们试图找出导致自闭症的基因异常,迄今为止最具突破性成果,是在仅仅不到10%的经典自闭症中发现了同样的基因异常,而且是非遗传性的。目前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得出自闭症确切成因的定论。
再回到母婴关系。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是动物的本能反应,用印度瑜伽的说法,“心轮”较敞开的人自然有这种呼应能力。如果妈妈自身童年得到爱较少,行为处事更偏重头脑判断,心的感应能力偏弱,尤其是头脑还被哭声免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占据时,更容易遵循科学教条而不是母性本能去养育孩子,结果孩子的全能自恋得不到满足,孩子绝望的发现妈妈并不能被自己随心所欲的操控,充满不安全不确定感。
孩子的全能自恋若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水满则溢,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婴儿逐渐明白妈妈和自己不是一个人,虽然妈妈不能百分百及时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但这样不完美的妈妈也一样值得信任,一样可以敞开心去爱。人格发育到这个阶段的人,具有基本的同理心,宽容能力,能够接受别人与自己想像的不同。
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孩子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居然没有人及时回应我!”可能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10分钟,在尚未形成逻辑性时空思维能力的小婴儿感觉里,整个世界支离破碎,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累积的恐惧和愤怒,可能会在长大一些后,时不时毫无道理地爆发,面对一点危险都没有的事物却惊恐发作,甚至歇斯底里的攻击父母,好像疯子一样不可理喻。
最初提到自闭症的话题,是因为自己对自闭的体验,我不是自闭症,但有一些自闭症的症状,还有一些自闭症患者的母亲提供的亲身案例给我很大触动。广州一个母亲告诉我,她自己带女儿到6个月,一切正常,6个月后因为工作,把孩子送到老家给老人带。妈妈每周探望一次。开始的时候,女儿见妈妈回来立刻有反应,和妈妈非常亲密,分别时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也很痛苦。后来,女儿和对前来探望的妈妈依然比较亲密,但离别的时候反应不那么激烈。再后来,女儿对妈妈的到来反应淡漠,要妈妈非常主动的接触半天,女儿才和妈妈有一点点互动,离别时很安静,简直跟走了一个陌生人一样。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女儿开始对各种人都匮乏反应,变得越来越封闭,情感淡漠,而且出现莫名其妙的暴怒等异常行为。妈妈开始担心女儿出了问题,带到广州各大医院,诊断为自闭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案例,孩子因为和母亲分离,母亲变成了不可控的人,孩子的心一次次向母亲打开的结果,是再次分离带来撕心裂肺的痛苦,为了防御这种痛苦,孩子退行到自闭期,不再渴望和任何人链接,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小世界中。但没有人活在孤独中不会痛苦,这些痛苦会以莫名的暴怒攻击来表达。自闭症患者恐惧外界的任何改变,因为改变的外界让患者再一次经验到早期妈妈不被自己操控的痛苦。
医生告知这个妈妈,自闭症终身无法治愈,要妈妈交钱到专业机构去做行为矫正训练。但这个妈妈相信是自己给孩子制造的分离创伤导致自闭症,即使脑部异常、基因异常,也是后天养育环境促发的。这个妈妈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推论,孩子越来越封闭,是因为打开心与妈妈链接,就要承受与妈妈分离的巨大痛苦,所以才将心一步步关闭。孩子的异常暴怒行为,是长期累积的愤怒所致。妈妈有这样的信念,于是不采用行为训练,努力学习蒙特梭利等提倡爱和自由的天然育儿法,辞掉工作全职陪伴孩子,用加倍的爱弥补孩子的缺失。可以想象这期间承受多大的煎熬,多少次绝望的打击,但结果上天回报了这个妈妈,现在孩子已经可以和人有不少互动交流,看上去和正常孩子差异不大,显得内向害羞一些而已,也能跟得上普通学校的进程,成绩在下游。
以此相对应的一个案例是,有一位著名的“自闭症”患儿的妈妈,最早在中国开办自闭症康复机构,是该领域在中国的知名人物。她在孩子5个月时出国留学,两年以后回国,发现孩子不会喊妈妈,然后孩子被确定为自闭症。这个妈妈努力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现在她的孩子已成年,智力表现为永久残障。曾有人提问,您的孩子患自闭症,有没有可能是早期母子分离所致?这位女士果断说不是,因为“自闭症的基因图都可以画出来,是多因素致病”
自闭症到底都是先天形成还是全部后天形成,到底跟养育环境有多大关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自闭症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加敏感脆弱,需要非常温柔的对待,任何强制训练都会让孩子的心愈发恐惧和紧闭;我知道的是,大量中国孩子被诊断自闭症后,无助恐惧的父母花费无数金钱到机构去进行康复训练,什么样的康复训练?就是不顾孩子的心灵的恐惧和痛苦,训练孩子完成各种行为动作,去过自闭症训练营的妈妈说,那里每天都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一片。脆弱敏感的孩子们在这种坚持不懈的行为治疗下,终于终身残障了。
有些知名专家教授,对自闭症的诊断简直可以用儿戏来形容,很正常的孩子,只因为偶有一些刻板行为,就可以被诊断为自闭症。还有丧心病狂的专家居然提倡6个月的孩子就要进行自闭症检查,结果呢,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早残障。我自己和几个朋友说,如果按照现在中国专家们的诊断标准,我们小时候说话晚,孤独沉没不爱搭理人,脾气执拗,重复刻板行为,都会被诊断为自闭症,然后被送进专业机构进行行为矫正训练,结果很可能是非疯既傻,或者仇恨社会。真是幸亏小时候中国专家没有这么多,诊断没有这么“发达”,我们这些孤独内向的孩子得以自然存活发展。
探索自闭症的心理成因,并非要道德评判父母。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亲子关系对人格的影响,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对人一生影响最大,这就是心理学的视角,无关道德,就像脑科学家就会从脑神经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和疾病一样。在我的观察学习和经验中,发现自闭症患儿的父母,已经算是“相对较好的父母”,残酷对待孩子的父母,孩子更容易成为精神分裂症或边缘型人格障碍,而非自闭症。这里我有个假想,若父母对婴儿有较强的攻击性,投射很多负面情绪,婴儿还得大量使用偏执分裂等原始防御机制应对外界伤害,无法安全的“自闭”。
精神分析心理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为无法进行完全科学的实验统计。比如,没有人能拿30个身体状态完全相同的婴儿,10个做A组,10个做B组,10个做对照组,实验某种心理问题。物理系出身,我还算清楚什么是科学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以我的理解,心理学更符合现象学,从现象中、从体验中发现共性,提出理论。从严格的科学角度看,心理学的所有理论都只能算假说。比如佛洛依德,从自身体验中发现恋父恋母情结,又从个案中不断发现相似的体验,以谈话方式治疗好几个原本被认为是脑部病变的精神病患者,于是成为心理治疗的鼻祖。为啥这些假说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还有很多人以此为终身职业,因为,这个从现象和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也能共振到很多人的体验,两个字,管用。
比如说,我今天在寒风中站了1分钟,穿得有点少,体验到风吹进我的皮肤,深入肌肉甚至内脏的感觉。回家后,流鼻涕头痛嗓子发炎,我感冒了。好几次,吹过冷风之后,我又感冒了,还有几个朋友也跟我说过吹冷风后感冒的事情,于是我发条微博,说吹寒风导致感冒的体验,天气寒冷请大家注意防风。科学主义者会反问我,你凭什么证明是吹寒风导致感冒?XX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感冒来自一种病毒,XX免疫学家研究证明易感冒是免疫系统的问题。你要证明寒风导致感冒,拿出证据来,你有100次身体康状况一致的情况下,站在寒风中,结果都感冒了吗?你能举出100个朋友的例子,让他们都站在寒风中,都感冒了吗?怎么解释跟你一起出门的,别人没感冒你却感冒了呢?
答案是,我真的无法用科学的方式证明现象学的结论。同时我也很愿意从多种角度理解感冒,从而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感冒。基因学家从基因的角度研究自闭症,试图发现其中的规律;脑科学家从脑神经的角度研究自闭症,心理学从母婴关系的角度研究自闭症,为什么有的人一边讲自闭症成因尚无定论,一边言之凿凿的认为自闭症和抚育方式完全没有关系?我觉得各种研究并不矛盾,只是帮助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发现更多治疗和预防的可能性。若随着研究进展,自闭症能通过基因,脑部等方式预防治疗,那也非常好啊。我有个大胆的推想,人本身就是全息的呈现,心理结构,也会在神经,细胞,基因,虹膜等等各种地方得到呈现,且会互相影响改变。谈话治疗对器质性病变的转变,我们也有不少案例,同时一直在自身实践。我5年不吃西药,通过与身体的对话沟通治疗疾病,甚至腰椎粉碎性骨折也没有接受西医治疗,现在康复得很好。当然,这只是一种自我探索实践,并不具有任何可复制的示范推广意义。
有人问,你怎么解释几个孩子有的是自闭症有的不是。同一个家庭,每个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模式都有不同。比如精神分裂症的兄弟姐妹,通常都不是精神分裂症;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每个孩子潜意识感应的这个家族的问题都不同。就算双胞胎,母亲对两个孩子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情感投射,完全一致的回应。
电影《自闭历程》,自闭症女主角发明挤压器,一旦发现外界改变,感到惊恐时,就钻进挤压器,间接体验被紧紧拥抱的感觉,慰籍自己。但活在头脑中的母亲缺乏共情能力,无法用心理解到这种感受,要求孩子丢掉无意义的挤压器,免得在学校惹麻烦。你不能说这是个坏妈妈,她也很尽全力地付出,多艰难都不放弃,所以女主角才会逐渐融入社会。爱的意愿,配合真正的自省和自我成长,会化作更多真爱能量。
电影最后,女主角说,我们爱旋转,因为旋转让我们体验到拥抱的感觉。自闭症患儿最渴望也最恐惧的是亲密拥抱。如果爱,我希望自闭症儿童的爸爸妈妈尽量多拥抱孩子,虽然很可能遭受孩子的巨大反抗、攻击和愤怒,但若就是多次坚持抱着不放弃,孩子会从愤怒转化成哭泣,早期累积固结的愤怒和恐惧,得到软化和释放,逐渐体验到,亲密,其实是可以的,爱,其实真的可以得到。
深深的理解,才会深深的爱。
*尊重版权,转载需完整注明以下信息,否则请勿转载*
作者:李雪,广州心理学导师、培训师。
微博:@李雪爱与自由
微信:lixuexinlixue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青年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