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陪伴 共同成长
——读《活教育》有感
“活教育”是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倡导的教育理论,也是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暑期,我们认真研读了陈鹤琴先生《活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初步学习了“活教育”理念。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倡导儿童本位,将儿童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儿童独特的体验;打破教育即塑造的传统教育方式,注重儿童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运用积极的暗示和鼓励的方式教育儿童;将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活教材引入学校教育,注重课程游戏化,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认真研读专业书籍后,我们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多采用说教或者家长先示范,再交由桃子重复实践,直接经验的获取偏少;对桃子保护得略多,大运动能力偏弱;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方式略少,规则设定未考虑到桃子的认知水平,因为对规则的不理解,容易产生挫败感。
入园前的桃子能够自己穿脱裤子及鞋袜,喜欢涂涂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够口齿清楚地说唱儿歌、童谣及简短的故事。有较强的专注力,同时也很“执拗”。
暑假时的初步尝试
不知何时起,桃子喜欢上咬手。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采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她咬手会吃到不干净的东西,肚子就会不舒服。她听得很认真,答应得很好,转头来继续“享受”咬手的乐趣;再后来奶奶对她进行了恐吓式批评,均无效果,甚至变本加厉,不仅咬手,还咬上了各种玩具。很长一段时间,强烈地感受到处于“叛逆期”的儿童,与我们对着干的无奈。
暑期,阅读《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丰富的课程故事带领我们提前感知到幼儿园对于活教育理念的积极探索。读到采用画格子比赛的方式改正丢东西大王坏习惯的故事时,灵机一动,决定用游戏的方式做出新的尝试:考虑到桃子还不能动手画格子,我们采用盖章的方式加以替代。因为桃子很喜欢贴画书,整本书贴完,我们会在封面上盖上印章。她很享受盖章带来的成就感。
一天早饭后,我们拿出纸和笔,兴奋地找到桃子,告诉她:“爸爸妈妈想和你做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都不咬手的话,就可以获得一枚印着‘你真棒’的印章。”她双手举过头顶,欢呼着接受任务。在全家的见证下,一张白纸上郑重落笔写上桃子、妈妈、爸爸的名字,标上日期,贴到墙上,比赛正式拉开帷幕。
开始时,我们选择较短的时间,约定早饭后与爸爸做完游戏,1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不咬手就可以获得印章。桃子很顺利地得到了印章。
经过讨论,我们将时间逐步拉长,从20分钟、30分钟、1个小时……直到一上午,再增加到一整天。开始时桃子会不自觉地咬手,被我们发现后,盖不到章的小落寞,不愿承认的输掉比赛的小倔强。到后来认真地告诉我们,输赢都是很正常的,输了不能放弃,下次如果我不咬手,就可以重新再盖章了。渐渐地,盖章游戏刻在桃子的脑子里,咬手的次数越来越少。再后来,游戏中不需要我们 “监督”了。
一天中午,午睡前,桃子跑到我们面前说:“刚刚我咬了手指甲,今天上午的章就不能盖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不带任何的犹豫。突然意识到,人性之善,不管有没有外在的监督,内化于心的规则,会给予本能的回应。
后来,墙上的竞赛表就撕下了,伴随着“撕下”的还有她爱咬手的坏习惯。
这次比赛是我们“依葫芦画瓢”的初步尝试:单纯地说教而不采用儿童感兴趣的教育方式,是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的。盖章激励的方式,激发了儿童参与游戏的过程,在游戏中,逐步改掉了坏习惯。
入园后的持续改变
入园前,一直比较担心桃子大运动能力。线上家访时,与老师们交流,因为桃子平常不喜欢攀爬类的游戏,不爱蹦跳,所以大运动能力偏弱。老师鼓励我们,小二班的班级在3楼,在幼儿园的时间里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锻炼的机会多了,大运动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开始时,我们很关心,从来没有这么大运动量的桃子,能适应吗?事实证明,是我们过于焦虑了。幼儿园里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给到了十足的锻炼机会。回来后她也乐于分享,运动大循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做完,但是很有趣,还想接着玩。
周末的时光,发现她愿意尝试攀爬类的活动了。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往上蹬,小腿更加有力量,手脚协调性也在提高。能看到她奔跑的身影,跳跃能力也比入学时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这都得益于每天的爬楼运动和长时间的户外锻炼。
这些改变,我们更加明白,原来不是桃子不爱运动,是我们没有放手给她锻炼的机会。有时候是我们固化了对孩子的认知,放手给她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尝试,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与以往相比,我们更愿意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更愿意放手,更愿意倾听。桃子也比以前更愿意动手尝试了。我们可以给孩子的是爱,不是想法。我们需要将她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她的想法,与她共同成长。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我们将不断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探索与实践。不断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活教材”,以更加“活”的方式让孩子获得新成长。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