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鹤琴小班新生家长们都会领到一份特殊的暑假作业——阅读陈鹤琴《活教育》和《家庭教育》两部著作,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在和教育大师隔空对话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育儿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开启鹤琴活教育之旅。今年也不例外,而书籍的滋养并不仅仅局限在完成暑假作业的那一刻,更持续影响到小朋友入园后需要家园合作的每一个日子里。
从实践到活教育理论启发下的反思,再到新一轮的实践里,鹤琴的“活”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育儿过程中的真实案例,写下了动人的文字,这里选登部分和读者朋友们分享。
眼中有儿童,心中存智慧
——读《家庭教育》后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孩子人生的最为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方知养儿不易,不易在“小孩子实在是难教难养的很”,更不易在做父母的也是需要不断学习成长的。因为幼儿园的推荐,我们全家接触并共同学习了《家庭教育》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一个个有趣的观察记录,一条条极具智慧的经验总结,直白易懂的表述方式,详尽且操作性强的指导,这一切都源自于站在儿童视角的一次次研究与思考,也碰撞出了家庭教育的智慧火花。
做一面干净的“镜子
儿童是善于观察和模仿的,而第一个被他们观察和模仿的便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做父母的就像是一面立在孩子眼前的镜子,小朋友们通过“照镜子”的方式,来形成自己的言行。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鸣因为家里的保姆不听他的话而骂了句“讨厌的东西”,这引起陈鹤琴先生的思考,他认为父母平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言行,做小孩子的榜样。入园前穆清也有这样让我们头痛不已的行为,他会时不时地乱发脾气,比如想要某样东西被大人拒绝时,比如某种不良行为被大人干预时,他会大喊大叫,并说出“哼!我不要你,你走!”,“我就不……”这样的不正确且伤人的话语。一开始我以为孩子到了“可怕的三岁”,因为身体发育的原因进入到了“叛逆期”。但在读完《家庭教育》后我开始反思,孩子“大声喊叫,乱发脾气”的行为除了“敏感期”,有很大的可能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因为做父母的有时发生矛盾时没有避开孩子,大声的争执导致了他的模仿行为。我开始思考“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回到家庭,我们要及时从岗位角色中转变;在孩子面前,父母角色胜过夫妻角色。如何扮演角色也很重要,需尽快从职业倦怠中走出,全身心地投入家庭陪伴,礼貌沟通,避免不当言行的发生。
幼儿园“活教育”的理念及老师们的正向引导给了穆清很大的帮助,入园3个月来,穆清在模仿、学习中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他学会“赞美别人”,时不时会给家人竖大拇指夸我们“棒”。会说“对不起”,“谢谢”,“不客气”这样的礼貌用语。原有的“抢玩具”行为也好了不少,在和楼下小朋友玩耍中知道“轮流”和“遵守规则”。让我们头痛不已的“吃饭磨蹭”和“挑食”问题,现在也好了很多,每天回家要和我们玩“比比谁是吃饭第一名”的游戏,还会告诉我们“吃饭玩手机”,“吃饭说话”是不对的。每当听到这些来自穆清的“教育”的时候,我们欣慰之余也很自觉地承认并改正错误,进行正向的强化。他的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衣服都要求自己穿,叠衣服时自己哼着小儿歌“抱一抱呀抱一抱,弯弯腰呀弯弯腰”,“两条腿变一条腿,弯弯腰呀弯弯腰”快速整齐地叠好衣物……看见孩子生活能力的点滴进步,做父母的开心而激动。
“爱”有尺度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如何去爱,却是一门大学问。《家庭教育》里提到的“顾及孩子的需要”的爱,才是真正有尺度的爱。孩子会自己吃饭,父母应该让他自己吃,并给孩子购置合适的餐具;孩子穿的衣服要考虑其颜色和式样喜好,穿得舒服、寒暖适度即可;应让孩子单独睡觉,时间至少在10小时以上;父母带孩子出去游玩,应该让其自由跑跳,切勿牵着他的手;家庭一切设备应顾及孩子的使用……读到这时,我不禁想到了家庭教育中需要关注的两点问题:
1、统一家庭教育理念,做到严慈相济
《家庭教育》中陈鹤琴先生提及家庭成员教育理念一致的重要性。放眼现在的社会,我们许多家庭存在教育主张的不一致,主要矛盾在“隔代教育”上。我们家的情况相对好些,老人不算过度溺爱,但也需要做父母的时不时给老人“洗脑”——凡事要严格要求,对于不当行为要严格制止,严肃教育。班级群内老师会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并针对性地给予一些建议,我们会及时转发到家庭群中,跟老人们一起学习。老人对于老师们的建议,接受和重视程度要明显高于来自子女的。
2、不包办,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开学三个月来,我们在孩子园内表现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吃饭分心”,“活动参与感不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家人对此会共同商量办法,统一好尺度,一起帮助孩子改善。例如针对孩子吃饭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用餐规则:(1)每顿饭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时间到收碗,其他时间不予过多零食;(2)固定餐盘的饭菜量,中途不添加,不干扰;(3)关注拿勺子的姿势;(4)针对吃饭行为进行正向强化和反向制止。
不代替孩子做事,不剥夺孩子发展肌肉的机会和劳动的兴趣。我们希望给孩子更多“顾及他需要”的爱,以及“促进他成长”的爱。
游戏中成长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他们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它有利于孩子认知事物、体验情感、积累生活经验。游戏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和经验。儿童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发展各种感觉能力、锻炼体质、丰富自我认知,还可以完成规则、善恶、是非的意识建立,事半功倍。这对大人们的“游戏力”是项考验。
首先,要给孩子提供“游戏的环境”,提供各种游戏机会,例如画图、剪纸、着色、穿珠、锤击、玩沙等活动,使孩子得到充分的游戏,强孩子的身体,使孩子心境快乐。幼儿园创设了很多适合孩子活动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活动,例如娃娃家、水果大聚会、水果店购买水果、寻找秋天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了孩子们的见闻与知识外:还通过扮演让孩子们理解了合作的意义,通过排队让孩子们理解了秩序的重要,通过聚会让孩子们知道了分享的含义,通过观察让孩子们锻炼了专心与耐心……穆清在这些活动中成长了许多,记得有一次他在家给柿子图片涂上了橙色和绿色,并在旁边画了个叉,说到“这个柿子是生的”,“画个叉告诉别的小朋友不能吃”,这就是在集体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与分享,真好!
其次,除了幼儿园创建的丰富游戏环境外,父母也要适度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作为玩伴的角色,在亲子互动中增进感情,促进能力发展。同时,父母也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智慧的引导。穆清在学习独立穿裤子的时候,我们知道穆清特别喜欢火车,在学习穿裤子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引导孩子将穿裤子当成火车钻山洞的游戏,“左脚钻进隧道里”,“右脚钻进隧道里”,“左脚出来咯”,“右脚出来咯”,“呜~呜~”穆清玩得可开心了,在玩的过程中也把穿裤子的“难事”完成了。这种“循循善诱”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他们比较抵触的事务。
以身作则、爱有尺度、学会游戏,贯彻到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里,这是我读《家庭教育》最深刻的感受。这也不正是“活教育”的活学活用吗——将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事一情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共行之。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