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前思考
主题价值
#Q1 南京对于大多数中班幼儿的父母是第二家乡,幼儿天真认为父母的第一家乡也是自己的家乡,而对真正的家乡南京缺乏一定的认识与归属感。那这个主题是否有开展的必要?
思考:有必要,幼儿是课程开展的主体。经过前期经验调查发现,幼儿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南京就是他们的家乡,该主题可以从小增进他们对家乡的认识与情感。《指南》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中班幼儿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因此,无论是从幼儿的经验出发,还是从课程目标出发,家乡的主题都有开展的必要性。
#Q2 我们生活的地方没有老南京的氛围,先天的地理位置是否便于开展南京主题?
思考:可以开展。了解南京并非只局限在了解南京的历史,现代化的南京更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
主题目标
1.能说出自己家乡省、市、区的名称,了解家乡南京的名胜古迹和特产。
2.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南京的认识。
3.感受南京的变化,体验做南京人的自豪,萌发爱南京的情感。
主题线索
线索一:我知道的南京
线索二:南京特色有哪些
线索三:我是南京人
在参考之前关于南京主题课程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当前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问题对本主题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在主题目标方面,增加了“感受南京的变化”,目的在于让幼儿更全面的感受南京,包括老南京和现代南京,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老南京。
2.在主题线索方面,线索更加系统化,线索之间变成逐层递进的关系。
二、主题进行时
线索一:我知道的南京
为了解幼儿关于南京的已有经验,教师进行了现场采访。
问题1:你知道南京是什么吗?
稀饭:南京就是带来好运的地方。
欣怡:南京就是爸爸妈妈上班的地方。
蜜桃:南京就是我们中国。
妮妮:南京是一座城市。
问题2:关于南京你知道什么?
萌萌:南京有鹤琴幼儿园。
妮妮:南京有华采天地。
思含:南京有鱼嘴公园、绿博园。
象儿:南京有红山动物园。
问题3:家乡是什么?
象儿:家乡就是老家。
嗨皮: 家乡就是家人居住的地方。
十全: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宝哥:家乡是我们出生的地方。
1、如何帮助幼儿初步感知“省、市、区”?
具象的地图:中国(大公鸡)——江苏省——南京市(小海马)
2、如何丰富幼儿对南京的认知?
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带着幼儿“游南京”,帮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
3、如何促进幼儿对家乡的理解?
首先明确家乡是什么,对家乡南京的具体认识放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慢慢感知。
漫谈之后,孩子们对南京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于是我们一起踏上了家乡南京的探究之旅……
线索二:南京特色有哪些
南京的特色有很多,可研究的事物也很多。教师们商讨后,选取了一些和幼儿生活经验比较贴切的内容作为预设研究内容:有南京的建筑,南京的特产、南京的文化。其中具体的研究内容各班跟随本班幼儿的实际兴趣和需要来生成。
|建筑篇|
南京的城墙
《城门城门几丈高》体育游戏让幼儿逐渐开始关注南京城门。在孩子现有经验中,他们对个别城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城门城砖,了解还浮于表面。恰逢春游计划前往中华门,不如以城墙为契机,帮助幼儿打开对于南京古建筑的了解。
1.回归幼儿,寻找幼儿的问题和兴趣
2.赋权家长,使其成为课程的建构者
家长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还可以是课程的建构者。赋权给家长,更能带动家长与教师共构课程的积极性。
#01
#02
#03
#04
3.及时反思,根据幼儿经验调整课程
热情高涨的家长们利用周末都已经带孩子去过了各种城门参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春游前往中华门参观,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认知方面:不同幼儿有不同经验,可利用实地探索的机会,帮助不同幼儿积累、巩固经验。
操作方面:集体探索城门城墙,有利于寻找幼儿对古代建筑共性的兴趣点及探究点。
情感表达方面:在实地探索的视觉冲击后,幼儿对于城墙的表现与创作欲望会增强。
4.与幼儿抛接球,用真实情境串联不同领域探究
春游后,孩子们提出想要做一个中华门城门。制作城门需要用到什么?设计图、城砖、糯米黏胶、牌匾、城门……面对如此多的元素,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以此为契机,教师和孩子开始抛接球,真实情境串联起了不同领域的探究。
经过了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对于南京城门有了非常丰富的探究。看似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古代南京建筑,在“玩”的过程中,慢慢走进了幼儿的生活。
南京的桥
在前期的经验调查中发现,小朋友对南京的桥也很感兴趣,老师决定支持孩子。
首先,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带着孩子去寻找南京的桥,然后请小朋友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比如调查表或者视频。
孩子们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逐渐丰富了关于“南京的桥”的经验。
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桥的困惑。比如,有一位小朋友提到:“这些长江上面的桥是怎么建起来的呢?”这个问题也引发了教师的思考:既然孩子们对桥的搭建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项目活动来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
全班票选出了最想建造的三座南京的桥,成立了造桥小分队,分别是:长江大桥小分队,长江四桥小分队,南京眼步行桥小分队。各小分队分别调查分析了所造桥的构造,讨论梳理了所需要的建造材料,绘制了设计图,造桥工程正式启动。
以长江大桥为例
建造桥柱和
双层桥面
#搭建桥头堡
#制作钢架
长
江
大
桥
在造桥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丰富了对南京各种桥的认识,还产生了自豪感。
|特产篇|
南京云锦
某天,麒麟带来了一副由云锦拼贴成的小人画。他向小朋友们介绍:这是云锦做的哟!小朋友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云锦就是麒麟带来的那一幅画,尚未建立对云锦的正确认识。考虑到班级有蚕的资源,教师决定带幼儿深入探索云锦。
在了解到云锦是由蚕丝制成后,加上班级里正好有蚕宝宝的蚕茧,我们犹豫是否带领幼儿尝试煮茧抽丝,感受云锦的材料的加工过程。
教师决定把权利交给孩子,继续进行讨论。
讨论后,孩子们决定将部分蚕茧剥茧抽丝。烧水、剥茧、抽丝、染色…..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制作出了漂亮的蚕丝线。
# 南京美食
01
南京小吃之旅
春游那天,小朋友们买了些南京特色小吃带回幼儿园。正巧我们最近听了一首关于南京小吃的地方儿歌。听完儿歌后,小朋友们有了很多关于美食的问题。
于是,中班年级组和厨房联动组织了“南京小吃周”活动。小朋友在制作并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南京美食,获得味觉和视听触觉等多重感官的体验,认识南京小吃是南京的名片,把家乡的味道烙进记忆深处。
中班的小朋友因为主题的机会深入探究南京特色美食,可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没有开展南京的主题,他们也许对南京的美食不了解呢!于是,中班的小朋友化身为“小小美食解说员”,通过图片和语音向全园的幼儿介绍南京美食,把美食分享给更多的小朋友。
全园票选最爱的家乡小吃
日常生活中,幼儿喜爱并自发用纸黏土制作家乡美食。
在品尝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孩子们还自发创编了儿歌。
《我爱南京小吃》
梅花糕,香香的。
盐水鸭,咸咸的。
小元宵,圆又圆。
糖粥藕,甜又甜。
桃花饼,流口水。
菊叶蛋汤微微苦。
牛肉锅贴金黄黄。
五色糕有五个色。
鸭血粉丝鸭血多。
状元豆来状元郎。
02
野菜的发现
当主题开展陷入瓶颈时,家长资源(金金妈妈带来一本介绍南京的书籍)给了教师很多启发。
野菜是孩子感兴趣并贴近其生活的内容吗?我们开始回顾幼儿园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及孩子的已有经验。
-
在蔬菜主题中幼儿认识了南京野菜之一——菊花脑。
-
幼儿在拿着老师的手机去“找春天”时,拍到了许多绿油油的植物,其中部分是幼儿园中的野菜。
-
大班哥哥姐姐在三月三时,给我们送来了荠菜花煮蛋,小朋友们还记得当时的清香与美味。
此外,幼儿园里也有地道的南京人——后勤老师们是野菜“活”百科。
初识野菜
向家长征集野菜资源,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认识了各种野菜。
寻找野菜”大作战“
认识了这么多野菜,一起在幼儿园里找一找哪里有野菜吧!
野菜的收获
找
到
啦
露露:老师,我要画一画野菜!
快来扫码听听我们介绍野菜小百科!
野菜上桌啦
野菜的意外“收获”
|文化篇|
南京的方言
尽管班里的孩子多数都是南京娃,但对南京方言的经验甚少。而南京话作为南京文化的重要部分,无论是从指南的领域学习目标还是从主题的学习目标来看,都有必要让幼儿初步感受了解南京的方言。目的不在于学会一种语言,而是在过程中实现情感的联结。
南京的童谣
春游的发现:老门东有很多雕塑!
每座雕塑上都藏着一个秘密——老南京的童谣。
活动延伸:
城门城门几丈高:儿歌——体育游戏——音乐歌曲
城门城门几丈高游戏
《城门城门几丈高》歌曲
南京地铁文化
当提到南京时,部分小朋友们感兴趣的是南京地铁。关于地铁的通识性知识小朋友大多都知道,可是南京的地铁与南京这座城市之间特有的联系在哪里?
于是,小朋友开始自发和爸爸妈妈去走寻南京的地铁站,寻找关于地铁站的故事。比如珠江路糖果车站是因为工作人员给生病正在哭的孩子送过糖果。这也体现了车站的关爱和用心,诠释了南京城市的人文博爱。
在和爸爸妈妈坐地铁和游地铁的基础上,幼儿初步绘制了南京地铁1、2号线的旅行地图,并尝试了解哪个地铁站能去哪些景点游玩。老师还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设计了“南京旅行旗”的棋类游戏,在游戏中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南京地铁文化。
线索三:我是南京人
随着主题线索的开展,幼儿对家乡的情感在慢慢升温,如何进一步渗透主题的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家乡的情感呢?教师思考后决定以“小导游”为载体增进对家乡南京的情感。一方面,幼儿在春游的过程中有关于导游的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在做小导游的过程中更容易萌发对家乡南京的自豪感。
我是小导游
■ 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导游
考虑到整个主题开展过程中,每周家长都会带着孩子一起游南京,孩子们对南京的景点都有了相对丰富的认识,因此这次我们邀请小朋友们变身小导游,带着爸爸妈妈游一游最喜欢的南京景点。
■ 我是班级小导游
班级被小朋友们装饰成了“南京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带来的南京特产,也有很多跟南京有关的作品,常常吸引很多其他班的小朋友来参观。于是,我们决定招聘“班级小导游”负责向前来的“游客”们做讲解。
■ 我是鹤琴小导游
随着小导游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孩子们总是很自豪地介绍着南京的特产和特色。看着孩子们热情高涨,教师和小朋友们讨论后决定举办一场“南京印象展”,邀请全园的小朋友和教师来参观,全场有专门的小导游进行讲解。
南京印象展
小导游们早早就来到了展厅,开启了一天的导游接待工作,每个小导游都热情满满。
这场南京印象展给孩子们创设了机会,向全园展示自己在南京主题下收集或创作的作品;并且小朋友在当小导游的过程中,也是在输出、巩固获得的关于南京的经验,容易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情感的渗透真正成为自然流淌的过程。
我对家乡说
经过整个主题的探究,幼儿对家乡的情感究竟如何?
三、主题后反思
|幼儿的收获|
■ 幼儿丰富了对家乡的认识
通过家乡南京主题的开展,幼儿对家乡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实地游览、调查了解、合作创造,幼儿在多途径的探索中获得了最真实的体验、最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还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南京的认识,巩固已有的经验。
■ 幼儿萌发了对家乡的情感
建造南京的城墙、大桥,制作云锦折扇,品尝金陵美食,感受南京文化,体验导游工作,幼儿对每一件事物的探索都是满怀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油然而生的那种自豪感真实地体现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幼儿真正在看、玩、做的过程中,自然实现了和家乡的情感联结。
|教师的收获|
整个家乡南京主题的开展让教师对班本化主题本身产生了更多的思考,有了更多的收获。
■ 关于班本化主题的理解
班本化主题是根据幼儿的兴趣、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可利用资源,对主题做出的班本化实践探索。班本化主题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为了让课程更加贴近儿童、更贴近生活,也为了更加激发师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 我们如何践行班本化主题课程
在开展《我的家乡——南京》这个主题的过程中,我们也产生过一些困惑:是否要单打独斗?摸不准幼儿发展现状怎么办?课程资源匮乏怎么办?
年级组是班本化主题活动开展的保障。一方面帮助班级把握大方向,在主题进展中提供支持,一方面又为班级开展班本化实践提供自由的空间。在《我的家乡——南京》这个主题当中,四个班级互相出谋划策、团结协作,每位老师都成为各班课程中的共谋者,使得各班的班本化课程得以有张有驰地进行,在这个共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年级组的以下支持。
1.年级组主题审议:共享资源,共同研讨
在课程审议时,各个班级整理出来自于多方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和大家共享,为班本化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持。
2.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期反思,及时调整
每周四中午的集体备课,各班分享自己班级的课程开展情况,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让班本化课程始终能够在追随孩子的脚步和课程目标之间获得一个动态平衡。
3.年级组分享交流:看见亮点,相互借鉴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其他班级分享的亮点时常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让班本化课程“野蛮生长”的同时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图文:中班组教师
编辑:朱娇
审核:鹤琴信息团队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