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琴爷爷说
· 替小孩子做事情,其弊有三:
-
剥夺小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
-
养成小孩子懒惰性质。
-
养成小孩子不识世务,不知劳苦的性质。
· 小孩子自己去做事情的好处:
-
可以发展他的肌肉。
-
可以养成他勤俭的性质。
-
可以使小孩子知道做事的不易和世务的艰难。
-
可以养成独立的精神。
“推想普通做父母的替小孩子做事的缘故,大概是因为小孩子做事慢而且容易闯祸,不若自己替他做来得快而且不会闯祸。其实小孩子事情做得慢没有什么要紧的,即使事情弄坏了,也不打紧,何以因此而替他去做呢?替他去做既有三害,叫他自己做既有四利,所以我希望做父母的凡小孩子能做的事情都让小孩子自己去做吧。”
家长案例
我在与力诚相处过程中时常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他的行为模式,去发现他喜欢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去解决,进而思考他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和不足,然后再思考怎样去帮助他。
力诚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力气小搬不了大人坐的板凳,于是他就选择推,这样便可以很省力地挪动板凳,但是噪音实在是有点恼人。可是我们选择静静看着他推,等他完成了我们首先会鼓励,然后告诉他声音有点大,接着演示在板凳腿脚处黏上专用胶贴,既可以轻松挪动,也可以避免过大的声响。这个过程,既是一次教育的活动,也是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学生”。动态育儿观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整个教育是自己和孩子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
——姜力诚爸爸
在他小的时候,我就会教他垃圾要自己扔到垃圾桶、自己的东西要自己去拿、自己的碗要自己洗……
每一次在他完成的时候,也会给予点赞和肯定。孩子自己本身其实是很乐意去做这件事情的,而且他在得到肯定以后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会自然流露出开心。
在条件日益富足的今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有老人在的环境下,孩子的自理能力其实是很难得到全面开发的。很多事情不能替代他去完成,而应当鼓励他独立去做,从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加自信。
——沈一墨妈妈
开学的前两周,叶老师和孔老师经常会在群里发布消息,围绕当天的生活针对性地对孩子提出表扬和建议,家长在家也能配合学校一起跟进。开学以来,每天回家我都会收获一些小惊喜——收拾磁力片,他一边收拾一边自豪地说:“我是收拾小能手!”;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再也不用我催促了,他能快乐地念着小口诀认真洗手;
洗澡的时候开始自己脱衣服了,没过两天他都能自己穿裤子、袜子了;最近他还能自己叠衣服,虽然叠得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一家人都特别开心……
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么学。这一项项生活技能,都是老师们每天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教会他的。
——尹杰睿妈妈
回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漪漪在3岁之前都是阿姨带的,阿姨一点都不给漪漪自己劳动。
而上了幼儿园第一个星期起,每天早上,我拿出袜子,漪漪就告诉我,我自己穿我自己穿;吃饭把桌子和地上吃脏了,漪漪自己抽一张纸,说我自己擦,擦一下就好了;以前在家,只要是上厕所,就要妈妈陪着,要妈妈帮助脱裤子,要妈妈帮助翻开小马桶的盖子,不然坚决不尿,或者尿在身上,现在上厕所就告诉我,妈妈我自己来,我自己擦,我自己可以……孩子一点一滴的长进都是我们的动力,家长其实也要以身作则,做得更好、做孩子的榜样。
按照陈鹤琴的建议,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们要不断分配更多的劳动任务给他,比如叠衣服,拖地,浇花,洗碗之类的。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这些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有百益而无一害。通过这些劳动,孩子还可以培养出勤劳的品德,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如果我们不是从小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参加劳动,等到他长大后想让他勤快地劳动起来就很难了。
——还千羽妈妈
编辑:马诗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