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观察
通过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了解幼儿当前的发展状况。观察,也能让观察者感知不同幼儿的独特之处,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欣赏每个富有魅力的幼儿。
2018年11月14日,我园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郑福明教授来园指导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首先,郑老师带领我园教师到户外泥水区和客家游戏区进行现场观察,并做记录。在此之前,郑老师对此次观察作了简短说明,建议教师找到一个观察的焦点,如:可以是一个孩子、一个问题、或者是孩子学习的过程等等。在记录中呈现是谁做的?做了什么?怎么做的?遇到的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即事件的人、事、时、地、物等信息。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可采用记录关键词的方式,事后进一步回忆补充。也可拍摄简短的视频或者照片进行说明。
观察记录
泥水区活动掠影
客家游戏区活动掠影
教师们认真的进行观察与记录
研讨分享
我园教师或以观察记录的方式,或以活动小结的方式,或以学习故事的方式呈现,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王庆芳老师分享
张步云老师分享
教研员:胡俊老师分享
学习故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郑教授分享
教育理念:
活动无意识,教育有目的
活动过程:
让幼儿有发现、有挑战、有结果、有成就
总结提升:
教师注重提炼总结
案例分享:扔泥巴
经验准备:
1.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现有水平
2.可将活动过程分解为几个部分,了解到哪些部分需要幼儿前期掌握
问题导向:
怎么可以扔的高?
怎样才是扔的高?
怎样保证既扔的高,又粘的住?
影响因素:
泥块的大小、松散程度、扔的力度、扔的姿势、所站位置等等
如何了解幼儿是否掌握某一概念:
小朋友:你那块太大了
传递的信息:掌握材料的选择,大块的扔不高,小块的容易扔的高;
教师支持策略:
1.通过比赛激发幼儿持续的兴趣;
2.在幼儿所站位置挖了一个泥坑,站的姿势不同,会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3.教师适当装“傻”,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即是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有发现、有挑战、有结果、有成就。
教师小结:
目的: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形成概念性认知。
活动的层次性:
活动与活动之间呈渐进性,从自主性游戏到有结构的游戏。
如:下一次活动中教师可提供大小不一的泥块、标记投掷线、寻找记录员等等。
专题讲座
下午,郑老师为我园教师带来了《儿童行为观察与记录》的专题讲座,着重介绍了三类观察记录的方法,即描述记录(连续记录和轶事记录)、取样记录(时间取样记录和事件取样记录)、评定记录(检核表和评定量表),而后郑老师给出不同记录方法相对应的案例,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不同记录方法的操作方式。更为重要的是郑老师提供一段视频供大家研讨,让教师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成长。
张素梅园长小结:
感谢郑老师带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察记录专题分享。首先,教师们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不仅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而且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支持策略,如:材料投放是否适宜、教师干预是否恰当等等;其次,老师们分享环节呈现了观察记录和学习故事两种记录方式。两种方式各有特色,就像郑老师所说的:“学习故事就像写散文,写‘情书’,让人如沐春风。”学习故事重在激发幼儿的潜能,关注幼儿的闪光点,注重正面引导;接下来我园也将思考适合我们的记录方式,也希望在不加重老师负担的情况下,实实在在的记录,通过观察评价,不仅为孩子服务,为教学服务,同时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园将上下求索
1
END
1
编辑:陈月华
摄影:赵宇萱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深圳市龙岗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