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家庭教育》
陈鹤琴
第十一章
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孩子的?
原则一:诱导往往比恐吓、哄骗、打骂都来得好。
恐吓这种方法来对待孩子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使得小孩子发生无谓的惊慌 。又有许多做父母的,不管小孩子的心里高不高兴?只是一味地禁止他,有些小孩子因为怕你不敢出去,但也有些小孩子因为你不准他出去就要哭,而且还要出去。前者不生问题了,至于后者你究竟怎么办呢?是因为他哭了,就让他去呢,还是不让他去而打他呢?那不但小孩子怨恨你,而且你自己也觉得很不好。你借别人骂他吗?这种打丫头骂小姐的方法是绝对不可行的。又有许多父母常常用无中生有的方法来哄小孩子,但是后来小孩子看出你的破绽来,以后就不相信你的话了,而且他也学会了你的欺诈行为,这是与两方面道德上都有损伤的。
原则二:做父母的应当探索小孩子作恶的原因
大部分孩子绝不会无故而作恶,作恶的原因大概是由环境造成的。做父亲的带他太严厉,他因为害怕受罚自然是要说谎的。做母亲的不把食物给她吃,因为食欲所冲动,自然是要偷食物的。倘若能寻出小孩子作恶的原因,而且把这种原因,那么小孩子以后就不会再作恶了。如果不把作恶的源头铲除,而只是责罚他做恶的结果,小孩儿因为怕你一时不敢再作恶,但他作恶的心依旧存在。
原则三:做父母的责罚,小孩子以前应当平心静气考察他究竟有无过失。
做父母的在责罚小孩子以前也应当仔仔细细的考察他一番,他实在有过失那就责罚他,倘使他没有过失,那就不应该责罚他。如果不论青红皂白听一面之词而去鞭挞小孩子,那小孩子也是不服他的父母的。要儿子对待父母有礼貌,做父母的责罚而有失公平。
原则四:不应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子。
无论大人小孩儿都有羞恶之心的大多数小孩子又喜欢顾全面子,倘若做父母的当着别人的面去骂他,他以为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就要怨恨他们的父母了。父不以子为子,而子亦不以父为父,双方面极端像仇敌一样。但是于这点上也不无关系,还有许多孩子初次被骂,还觉得倒霉,倘使做父母的常常在别人面前去骂他,他就不以为耻,慢慢成为顽童了。
原则五:早上和晚间都不宜打骂孩子
做父母的应当是小孩子,夜里睡得安安稳稳,但不可因为日里打不到,而在晚间补打,要知道他身体受的痛苦还是小事,心上受的痛苦,那就是大事了。小孩子因为受了大惊就会成病,即使不成病也要使他ze一天心神不宁,所以说父母不宜打小孩子,早晚更不宜打小孩子。
原则六:做父母的不应当迁怒于子女
但凡一个人有心事的时候,最容易迁怒于人,容易迁怒于子女,因此拿别人来出气,别人是不答应的,所以只好把自己的子女拿来出气。一方面自己道德上固然有妨害,而另一方面,与家庭上也要发生烦恼我想做父母的事后思之,也觉得难为情,所以,做父母的,当要发怒的时候,应当平心静气。
原则七:小孩子弄坏东西,做父母的去责罚他,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是因为要改正他的行为。
小孩子会因为父母爱物而不爱人就要怨恨他的父母,而他的行为自然不会改正了,堂食要想孩子不怨恨父母,而且要把他的行为改好,做父母的应当把他不好的行为说给他听,而且告诉他今天的责罚,他的缘故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实在是因为他的行为不改,而且教训他下次不许再犯同样的过失,这样一来,小孩子就能够知道他自己的过失,以后就容易改好了。
原则八:当小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做父母的去责罚他的人格的缘故,是要激发他的羞恶之心,使他慢慢改去不好的行为。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话,做父母的一去骂他的人格,他的心就要很不高兴了,非但无悔过之心,而且长期为恶之心,所以他的人格从此堕落了。反之做父母的只就事论事,那他以为不好的是事,而非其人,那就还有自新之路呢。
原则九:倘若父亲或母亲打骂小孩子的时候,旁人不宜来帮着说可怜可怜苦啊!
这许多话。这样一方面养成她撒娇的行为,一方面又引起怨恨父母的心理。所以,当父母责罚小孩子的时候,旁边人绝对不应该来说这种话 。
原则十:不宜痛打小孩子以致打后懊悔不已。
我想做父母的宁为臣,一时之怒,所以去毒打他们的小孩子,但是究竟骨肉情深,事后追思。没有一个不懊悔的,既要懊悔何必当初呢?所以做父母的与其追悔于后,不若慎重于始。
原则十一:当小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要博孩子的欢心就去责备别人。
小孩子应当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去做,小孩子不应当做的事情,不可让他去做断,不可因为要博小孩子的欢心起见,就说他好而归罪于他人。如果归罪于人,那么小孩子以为他并没有犯错,错的是别人。
原则十二:做父母的不要常常去骂他们的小孩子,
责备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激发小孩子的羞恶之心,还有一面是要使孩子改他以前的过失,所以妈是不可以常用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父母的常常骂小孩子,其害有三:一、失去骂的效力二、引起小孩子轻视之心。三、引起小孩子的厌恶之心。好好的一个小孩子,反变成一个坏孩子了。
原则十三:做父母的不应当以一己之喜怒来支配小孩子的动作。
一人自有一人的意志,做父母的不能以一己之喜怒来支配小孩子的动作,小孩子也不能以自己之喜怒去支配他父母的动作。父母支配孩子的动作,只会使小孩子的意志日渐浅薄,自此幸福也再也没有了。
往期回顾
END
供稿:王月
审核:余红艳
编辑:卢萌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合肥市明珠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