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阻隔之下,如何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石榴老师们在分享各班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之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小班组以植物的生长和儿童自我的成长为切入点,以线下的家庭种植、线上对话发现儿童、预设活动、追随成长为活动思路,开展线上生命教育主题活动。
老师们注重倾听儿童声音,激发幼儿的理论,并且发展儿童的理论。小三班幼儿猜想自己长大后的样子,小四班幼儿猜想蒜苗长大的样子,小一班幼儿来了一场植物种子大畅想,并用画笔画出了自己的猜想。老师将孩子们的猜想制作成了视频绘本,让儿童的声音能够被听见,让儿童能够彼此听见,也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理论的尊重。
当然,老师们也利用绘本《圆圆的肚脐》《小熊孵蛋》等回应孩子的理论,支持幼儿对生命的探索。
大二班晓宇老师总结了这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支持策略,例如万能三问策略、想法与实践相推进策略、教师观察评估策略、儿童绘画记录策略,为大家在线上活动中如何支持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教育场在变,但是专业的力量仍然在传递。教师心中有策略,教育有主张,行动有方法,教育才会有温度。
大一班重点分享班级水培大蒜活动开展经验。教育源自于儿童,又回归到儿童身上。一场借着植树节契机引发的种水培大蒜的活动,成为了大一班孩子们的关注点。一段时间后,有的小朋友种的大蒜长出了蒜苗,有的孩子的大蒜没有发芽。于是班级开展了线上讨论,请成功种出蒜苗的小朋友录制视频分享种植经验。此后,班级幼儿讨论如何让种植出来的蒜苗不摔跤(不东倒西歪)的方法。一场温暖的种大蒜行动,让同伴的交流、经验的共享在线上温暖存在。
疫情之下,生命教育与儿童、家长如何发生联系呢?
中二班给出的答案是,儿童是中心,活动是载体,分享是途径。老师们在“种什么,收获什么”的儿童访谈中激发出孩子的理论。通过儿童天马行空的种植畅想视频、儿童种植视频小故事,让家长朋友看见儿童的理论,感受到儿童的味道。此外,教师围绕视频引发家长对话剖析儿童的学习,让家长们看到活动的价值、儿童的成长,认可班级的理念。引领家长朋友们在家园合作模式上从行为协同走向观念协同,让线上相连的家园共育有效、有温度,让生命教育,变成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
本次活动中,各班彼此分享线上主题活动开展经验,讨论儿童视角、教师支持与儿童学习的问题。这是疫情之下我们新的教育形态。无论线上线下,儿童优先,是永远的教育底色,支持儿童是教师专业的脉动。
线下相隔,但距离似乎更近。祖辈更多的融入到了教育之中,家长似乎更加亲近教育现场,家园似乎更加以教育合作者的姿态在前行。
图文编辑:杨勤
版权声明
本文系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原创稿件,版权归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否则将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生命绽放
的童年院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