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是幼儿理解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探究素养是幼儿应对未来世界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素养。让儿童在探究中学习探究是最好的方式。
种植区里植物的生长变化是引发幼儿探究的重要源泉,教师可以捕捉儿童的探究兴趣,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然而当儿童暂时没有疑问,教师可以怎么做呢?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一个关于百合的故事,一个关于教师和儿童为探究而“拔河”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
中一班娃、晓宇老师
中一班娃:
自信、快乐、乐思考、爱游戏
晓宇老师:
教育信条:教育就是鼓励儿童大胆喷涌出想法并实践想法。
第一回:主动“激疑”
故事直接从中一班长势不均的百合株开始。离教室门口较远的百合长得较高,且绽出了花骨朵。而教室门口的百合却明显矮小许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晓宇老师暗思着,并认为这是很好的探究点,可以激发起孩子们一连串的探究行为。于是,晓宇老师开始激疑。
“为什么有的百合长得好,有的百合长得不好?”晓宇老师问。
“因为品种不一样!”第一个孩子的回答就稳当当让这个探究点“戛然而止”。第二个孩子还补充说道:小黄人(孩子们种的一种百合名)长得慢。
看来晓宇老师的“计谋”没有得逞!后来晓宇老师反思道:
探究有时候依赖于儿童的自发的问题,有时候也有赖于教师的激发。虽然故事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带着探究意识走进儿童、激发儿童是我们大家应该去做的。
第二回:寻找儿童内心的问题
既然第一问被孩子们强势回绝,那干脆就问问孩子们有什么疑问吧!于是,晓宇老师问孩子们:“关于百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孩子们提问:
为什么有的茎长,有的茎短?
为什么有的叶子大,有的叶子小?
为什么叶子上有黑色点点?
为什么有的花骨朵被叶子包起来?
为什么叶脉是直直的?
……
在这些问题中,晓宇老师选取了最具有长时追踪观察和操作实验意义的问题:为什么有的茎长,有的茎短?
孩子们的猜想是:
浇的水不一样多,施肥也不一样多。
太阳晒得多就长得高,晒太阳时间不够就长得矮。
播种的时间不一样。
朝着阳光长,就长得高,没有朝着阳光长的,就长得矮。
下雨下得太多了,被淹的出不了气,就长得慢。
……
孩子们提到了施肥、种球大小、播种时间、水量、光照等原因,其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光照。大多数幼儿都认为多晒太阳可以让百合花长得更好。
晓宇老师:怎样才能让百合花晒到太阳,晒到更多的太阳?
长得高一点,就能晒到太阳啦!
长得向太阳的地方弯一点。
放得离太阳远一点就能够晒到,放得近一点就不能够晒到。
放到离太阳远一点的地方。
放的位置能晒到阳光就可以。
斜着放就能够晒到。
……
在小朋友们回答的话里,“放得离太阳远一点就能够晒到(太阳),放得近一点就不能够晒到(太阳)”这一看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好几个孩子都这么认为。不过也有孩子不这么认为。带着疑惑,晓宇老师和孩子们,开始观察阳台上的光照。
他们还在阳光和阴影交界的地方画上了“分界线”。
事实还真如孩子们所说,中一班教室朝南。早上太阳升起之时,阳光会斜照在阳台上。靠教室门口这边,因为三楼走廊的遮挡,最初是照不到的阳光的。而孩子们认为太阳离教室门口近些,而离教室的另外一端要远一些。
通过一天的观察,孩子们也发现,教室门口的百合晒太阳的时间要短一些,于是大家给百合搬了家,这天是星期五。
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基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儿童的认识,将探究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第三回:“刁难篇”
周一入园,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地谈论着:“百合花长高了!”
此时,晓宇老师的独白是:不会吧,才隔了周六、周日两天就长高啦?于是,她问:“你们从哪里发现百合花长高了?”
百合花的叶子张开了。
叶子多了一些。
叶子也长大了。
它开始有一点点变弯了。
本来浅绿的叶子有点深绿了。
……
“哦!原来百合花真的长啦!是长高了吗?到底长到多高了呢?”老师回应。
“有我(手比在胸前)这么高。”孩子答道。透过孩子们的回答,晓宇老师发现孩子们关于测量的经验并不丰富。此时,她决定趁机挑战一下孩子们:“不如我们来量一量吧!”面对这个新鲜的注意,孩子们热情地回应啦!
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测量呢?孩子们想到了各种办法。比如用身体来量:
用拖把、奶粉桶、筷子、笔、纸砖、绳子等。
测量瞬间:
他将筷子与百合花顶部持平,然后在筷子上画上标记。对晓宇老师说:”百合花有这么高。“
“哦!这么高?”晓宇老师拿过筷子故意放低筷子问。
“哦!不对!”孩子说。他又转身在百合花最高的那片叶子上做标记“它有这么高”。
老师与孩子们分享了他们测量的照片,并与孩子们讨论,他们测量方法能否量出百合的高度?
孩子们发现了问题:
百合花往外长是弯的,但是拖把是直的。
拖把在地上,会把泥土的也量出来。
……
那应该如何测量呢?晓宇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绘本《一寸虫》,在绘本中发现“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从中,孩子们知道了测量要找到起点,并了解了一寸虫首尾相连测量法。
此后,老师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测量工具。第二天入园,中一班大家族就开始了测量之旅。
用磁力板当“一寸虫”。
它有我的五个纸盒那么高。
用手卡,然后量出一卡的距离,就能推出百合花的高度啦!
用扫把从根部开始量,再在百合高度对应的扫把位置画上标记,下周再用这个扫把量一下就知道百合长高了多少。
期待着孩子们的下一次测量行动!简单的一句“你从哪里看出百合长高了?”引发了孩子们对测量的关注!孩子们在积极思考,尝试测量百合高度的过程中,不仅积淀起了初浅的测量经验,更是锻炼了思维能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故事中,老师更多的是走在儿童的前面,探究也没有始终如一地随儿童的探究兴趣发展,教师预设的成分显见。也许就像前面提到的,探究的灵感并不一定总是来源于孩子,教师可以基于对儿童的发展期待去激发疑问,去预设可能的探究点。不管这个过程是儿童主导成分多,还是教师主导成分多,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老师始终保持着“孩子,我们来探究吧”这份热情在与孩子互动,挑战着孩子能力的边界;而孩子,也在主动参与中收获成长,我们谁又能说这样的孩子不快乐呢?
关于这个故事,您怎么看呢?欢迎您在文末留言。
感知教育,发现孩子!动动手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