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岁时百问》里说:“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清明节前夕,中四班开展了清明节主题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习俗,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首先,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诵了《清明》这首孩子们所熟知的古诗,古诗中的“清明”恰指的是清明节。接着,徐老师借助ppt,为孩子们介绍了清明节的来历和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徐老师的讲解,孩子们知道了清明节是一个祭奠祖先、怀念先人的日子,也是远足踏青、催护新生的日子。清明节有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
”
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感受着节日文化。然而,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告诉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感知上,听和看是远远不够的。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中亲近传统文化是我园一直的坚守。
正巧,这天阳光甚好。徐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楼顶操场,放风筝!和着温暖的阳光,趁着和煦的春风,孩子们拉着风筝、牵着线轴自由奔跑,度过了一段轻盈惬意的时光。清明习俗自然浸润幼儿心田。
你可能会问,这些风筝是哪里来的?其实这些风筝是上一个主题活动——亲子新春诗会留下来的作品。当时,孩子们欣赏了《村居》这首古诗,诗中有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是什么呢?为了增进小朋友们对着这首诗歌的了解,萌生他们对诗歌的兴趣,班级老师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纸鸢,也就是风筝。
恰值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于是上一个主题的课程资源,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成为了新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多重教育价值。
在清明小长假期间,爸爸妈妈们更是带着孩子们去远足踏青,感受大好春光。
踏青之旅
在
十六幼,传统节日文化,就是这样在以儿童感知体验为基础,家园合力参与为媒介的过程中传承,相信传统节日文化会愈加灿烂,代代相传。
感知教育,发现孩子!动动手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