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活教材,家长群是资源库。夏季来了,舜宝小姨给孩子们提供大量蚕宝宝,老师和孩子们开启了观察与思考……
50多天的时间,一起见证了“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的昆虫蜕变,了解了夏季“蚕丝被”的素材……
活动结题,翻阅笔记,眼前再次浮现出“孩子每早和每晚与蚕宝宝朝夕相处”的有趣画面。
生命蜕变之际,亦是能新量生成之时。孩子眼里,万物皆有灵性,每个生命都需呵护!
1
寻找适宜的生长小窝
夏季连绵雨,闷热又黏糊,孩子们有点蔫,提不起精神。班里添了小生物,大家有了新兴趣和话题。苒苒看到蚕宝宝挤在一个盒子里,问我:“夏夏老师,蚕宝宝热不热?”
问题引发思考,有爱且爱操心的昱辰提议“为蚕宝宝换个舒适的家”;意见促进行动,孩子们要为蚕宝宝建一个不闷热潮湿的“家”。
经小组讨论,孩子们着手为蚕宝宝搬新家。经老师提醒后,孩子们了解蚕宝宝不能生活在有水的地方,所以对材料选取有了疑问:什么材料既不吸水还能防水?
小伙伴陆续否决了塑料袋、玻璃瓶、不锈钢碗、旅行箱等方案。旭旭摸着脑袋环顾四周,瞄到了材料架上的玩具框!各小组意见迅速统一,跟姚姚老师商量着重新腾挪……
2
制作蚕山,吐丝结茧
孩子们每天自觉观察“蚕”在干什么,我和丽君老师在班级日志里跟踪记录着。在分组自由活动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和画描,我们三位老师一起做好支持与引导。
小朋友轮流带蚕宝宝回家,继续观察和“责任”照料。周三一早,承阳端着蚕宝宝,兴冲冲跟小伙伴分享“蚕宝宝吐东西了”。
大家围拢来,我卖着关子,分享着昨天度娘告诉我的“吐丝结茧”大工程。经过一番讲解,孩子们开始为大蚕宝宝制作蚕山,方便她结茧……
由于蚕山的制作复杂,大伙在持续尝试与试错中,Get到系绳的新技能。这对蚕宝宝的生存环境和成长变化,有了更直接的深刻印象。
3
从蚕丝,到“蚕”字的蚕思
“夏夏老师,你知道吗,我的蚕宝宝吐丝了”,润泽脸上流露着兴奋。蚕的形态变化,调动了孩子们喂养的热情,家长们也参与到对宝贝关注度的互动讨论。
大家极具耐心,等待蚕宝宝一天天的变化。丽君老师找来了不同时期“蚕”字的演变,结合蚕的生物状态,给孩子们普及认知。这帮小家伙到了初高中,也会记得这一刻吧
家长传来了视频资料,孩子们观看蚕化茧成蝶的蜕变,体会着蚕蛾的绚烂壮美。慢慢地,他们理解了“蚕”字的童话解释:“蚕”是一条毛毛虫,长大了变成蛾子飞上天。
孩子们在观察中知道了生态的变化,在“蚕”丝中理解了自然的前因后果。“煮茧抽丝”中,家园互动,如同幼儿与蚕文化的连结。这个“蚕”思的过程,给孩子们育下了科学的种子。
4
顺应自然,尊重生命
变化孕育着各种可能,也蕴含新教育契机。歆苒挪到我跟前,有点沮丧,“夏夏老师,蚕宝宝好像死了”。我摸着她的头,娓娓道来蚕的生命周期,“它完成了生命的蝶变之旅“。
为了安抚宝贝心中的不舍与遗憾,我们为蚕宝宝安排了告别活动。户外草坪一角,在孩子们落寞的专注下,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回归自然,感觉孩子们一下子懂事了。
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被辜负。夏季里,孩子们与蚕宝宝相处,与教室里的蘑菇墩相处,与漫步在草坪的小羊相处。每日的观察,让孩子懂得大自然里的小世界。
每一个角落都有教育的意义。两个月的观察呵护,宝贝见证了蚕的生长历程。很多腾挪变化的细节,让我们重新理解了“每个课程的发生,都值得敬畏与反思”。
生命教育,感动人!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幸在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饱有对自然的兴趣和生活的好奇,激发孩子心中的柔软,学会关爱身边的人与事,增加敬畏与感恩……
幼儿有十万个为什么,每天愿到幼儿园来,与小伙伴一起探索。老师有很多“那什么”,跟随幼儿好奇和环境变化,去生成课程!
【夏季编语】进入7月,幼小衔接系列活动开始了。大班将走出校园,全天候体验新的“长征路”。下期连同《童林堡2022夏季招聘计划》,一起汇报哟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童林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