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风轻消暑气,
浓荫树底有蝉鸣。
幼教专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是孩子们适宜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把握教育契机,推进幼儿的兴趣点,自由地探索与发现。
户外时间,童林堡的娃们在果林区自主游戏。看,孩子们在围观什么?
01
夏日里,探索地洞的小秘密
“洞下面是什么呢?”天祐发现地上有好多个手指粗的小洞,引来小伙伴的一番议论。“是不是蚂蚁的家?”“会不会是小蜗牛的家?”“也可能是小蚯蚓的家呢?”
“到底是谁的家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猜测。“我们等等吧,它们玩累了,一定会回家的”。“我们还是找找吧,说不定他们就在附近呢”。
几个小朋友好像有了新发现?原来他们留意起蚂蚁爬出的洞,“好小呀”!“肯定也不是小蚯蚓的家”,平时有点羞涩的凯文大声说,“我逮过蚯蚓,它的洞也很小!”
“它不是蜗牛的家”。可馨说,妈妈给我讲过小蜗牛的故事,它们生活在潮湿的地方。“要是蜗牛的家,它会渴死的!”
“老师老师,这是什么呀!”阳阳惊喜的叫起来。哦,原来他们在一树干上发现了蝉壳!我在心里窃喜,他们通过谈论和探索,开始有新的发现和思路机会了!
我告诉孩子们,这是蝉蜕,是蝉的外壳,这种昆虫只有脱去外壳才能真正长大。小朋友们似懂非懂,我建议他们考虑一下:那些小洞洞有没有可能是蝉的家呢?
这些小洞是不是蝉的家呢?怎么验证一下呢?波波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小时候经常和爸爸一起在傍晚时到小树林里去找蝉,你们也可以试试呦!
02
观察新的发现,金蝉脱壳
晚上Seven拉着爸爸去找蝉,第二天拿着找到的两个蝉让小朋友观察。孩子们发现蜕壳了的蝉,露出了娇嫩的翅膀。润润惊讶的说:“它的爪子好细呀,像一把小刀”。
孩子们津津乐道着自己的发现。有宝贝提出“蝉是怎么脱壳的”?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感受这个过程,雅倩老师找来了科普视频,并结合实物进行演示讲解。
孩子们了解:由于壳的限制,幼蝉长到一定阶段就不长了;只有脱去壳,才能自由的成长。 而蝉白天蜕壳的话,会被太阳公公发现,蒸发掉体内的水分,恐怕就飞不起来了。
我为孩子们的发现欣喜,他们把蝉的膜翅称为“翅膀”。我对自己说,将来上了中学,他们会知道小鸟的飞行器官才称为“翅膀”,蝉的飞行器只能称为”翅”!
而且,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并且无法发声。
03
思考促延伸,了解蝉的一生
接下来的户外活动,宝贝们竖起耳朵,仰着脖子找蝉,找寻更多蝉的位置。有的宝贝低着头,拍着补土找地洞;不一会,约翰找到了一个蝉壳,大家围观过来确认与观察。
继续探究,通过查找资料,老师和孩子一起学习。蝉一生要经历3个阶段:受精卵、幼虫、成虫。幼虫期要在地下生活好几年呢。
幼虫成熟后,会爬出地面,抓着树干,脱去外壳,发育为长着翅膀的成虫。孩子们仔细听,也顺着叫声找知了。其实,晚上才是蝉的活跃期。
一起学习既有收获又快乐。孩子们渐渐地知道,蝉一般吃树木的汁液并繁殖,存活率一个月到数月不等。“只有雄蝉才会发出鸣叫,吸引雌蝉进行交配产卵。”
蝉是一种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到成虫必须有“脱壳”的过程。换句话说,蝉只有经历“蜕变”才可能有华丽的转身。如同我们幼教,学会适时“放手”,孩子才能真正“脱壳”。
04
延伸与思考,反思促成长
天空中零星飘落小雨,临近立秋,清新的空气,温度适宜。孩子们发现几只蜻蜓,飞的很低。孩子们有了新目标,好奇地交流着。
孩子们奔跑着尝试捕捉,看到孩子们捕捉未果,小朋友借助笤帚围堵,尝试了几次后,在孩子们奔跑下,蜻蜓被完整地“扑”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恰当的教育契机。我们零距离地观察着蜻蜓,发现它有一对对称的翅膀,一双特别的圆圆的眼睛,身体上的花纹也是对称生长。
看,雨后蜗牛爬过来、蜻蜓飞过来了,养殖区的蚂蚁跟小羊抢食了,童林堡每天上演着昆虫记,走廊环创也与昆虫季节同步相关。
夏天是昆虫活跃的季节,苍蝇、蚊子、蟋蟀、蜜蜂,地球上的动物昆虫占了一半多。老师们引导孩子们做出各自昆虫造型。
在观察各种昆虫特征时,老师适时讲解它的生活习性,如蜻蜓一年能吃上万只蚊子,一定要保护好这个人类的好朋友哟!
孩子们很专注,在接续的区域活动中,有的小朋友为蜻蜓搭建房子,有的小朋友画起了蜻蜓,还有的小朋友利用积木拼搭起了蜻蜓。生命好神奇,你我都爱惜!
做自然而纯粹的幼儿教育,夏天,再见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童林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