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温暖的教育,
从美好的相遇开始。
带着期许,带着信任,
温暖邂逅,为爱而约。
为促进教师深刻理解“回归儿童视角”的环创理念,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环创能力与专业素养。2021年11月28日,吴江区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相约线上,聆听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带来的《回归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专题讲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课程创生的来源、课程实施的载体及结果,也是支持儿童发展的平台、记录儿童发展的载体及表征儿童发展的媒介。王教授基于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容易出现偏差的问题入手,围绕儿童本位的班级环境建设的三部曲进行研讨,以教师视角的反思;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想法;教师支持儿童参与三方面并结合大量的视频案例进行系统的讲解。接着,王教授跟老师们分享了“环境创设中儿童的存在感与掌控感”,从环境创设中儿童的“掌控感”内涵、为什么要支持儿童获得环境创设中的“掌握感”、如何支持儿童获得环境创设中的“掌控感”三方面告诉老师们该如何创设环境。
“有观才有想,有想才有变”。聆听了王海英教授的讲座,老师们再次将视角切换到自己所在的班级环境中,梳理并结合了王教授分享案例中可以借鉴的点,积极踊跃地向大家分享了儿童视角下班级环境创设的专业思考、创设维度,深入探讨了班级环创中可以挖掘的教育契机。
城中 徐淦颖:在本次视频讲座的学习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了班级环境创设的新理念,要以儿童为本位来进行创设。作为教师我们要弱化自身角色与责任,和孩子共同承担,打造以幼儿为本位的环境创设,增加儿童的角色与责任,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想法,试一试将环境创设放手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让孩子发挥自主能动性。
城中 尹明:在讲座中王海英教授指出,室内公共环境应与孩子共享、互动。以儿童为本位的幼儿园环境需要尊重儿童性、富有挑战性、具有层级性,符合幼儿体能、审美、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幼儿园环境中的儿童性与儿童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要尊重儿童认知特点、回应儿童情感需要、彰显儿童审美倾向、回应儿童的人际困境,顺应孩子的节奏感,提升儿童的的存在感与自我掌控感。
爱德 吴亚明:在初探阶段儿童视角的初步尝试中,王海英老师以大量的事例让我们对教师视角的环境布置进行了反思,从而发现并理解为什么要以儿童视角进行尝试,并积极遵循环境创设要时刻遵循着儿童的发展本位为原则。同时王教授也举出了大量案例来展示了儿童视角创设环境的儿童海报、思维小地图等,都让我们对儿童视角创设环境有了真正的认知,并指导着我们在今后的环境创设中不断转变角色和视角,真正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让环境真正回归于孩子。
爱德 陈枫:环境创设确实花费了教师很多的时间和心力,但是我们却在忙碌中忘记了对环境创设最根本目的的反思,本次讲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再次反思如何从回归儿童立场来构思环境创设,如何做到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的想法,以及如何支持儿童的参与,在班级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如何在关注群体参与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兼顾个体的参与。听与做的差别很大,我们在转变儿童观、教育观的同时,还要在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可操作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方案。
太湖 王秋如:认真聆听了王海英教授的“儿童本位的班级环境设计”讲座,收获颇多,我将继续努力打造基于儿童立场、尊重儿童声音、以儿童需要为前提的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环境,做孩子们的支持者和高质量的陪伴者。
太湖 杨秀怡:王海英教授提出,班级环境的创设应充满孩子学习与探索的痕迹,孩子提出的问题、探究用的表格、与同伴和老师交流的对话等等都可以在环境中体现;允许儿童进行选择、鼓励儿童进行表达、支持儿童的决定……这些观点都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苏州湾 陈秀慧:回归儿童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需要给幼儿做角色和责任的加法,给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做减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不管是幼儿园的环境还是班级的环境,都应该是幼儿自主参与的,有互动性的,融入到活动中去,并为活动增光添彩的。我们要支持幼儿在幼儿园中获得存在感和拥有参与感,支持幼儿担任值日生、升旗手、饲养员等,支持幼儿认领幼儿园的一棵树、一盆花、一片菜地等,让幼儿对所处的环境拥有主动性和责任感。
苏州湾 朱诗娴:环境创设要回归儿童立场,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命题。这意味着环境创设的主体是幼儿,过程是由幼儿而不是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最终归宿也是为了幼儿的发展。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应该给自己的责任做“减法”,给儿童的责任做“加法”。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幼儿身处环境之中,就会具有“我感”,即我是班级的主人,是集体当中具有责任感和存在意义的个体。儿童的学习过程通过一个个“我知道”“我可以”“我想做”“我收获”的海报式呈现,更促进了儿童的对于自己学习的“元认知”过程,提高了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赋能于儿童。
求真 戴萍文:回顾本学期班级中主题墙的创设,虽然有幼儿的参与,呈现的是幼儿的作品,但并没有真正做到儿童本位,因为从创意到展示还是以老师为主。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求,追随幼儿的发现,让幼儿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描绘幼儿的经验轨迹,让主题墙真正成为展示幼儿想法和作品,推动幼儿表达表现和经验分享,立足于儿童视角,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求真 倪雅芸:在上学期改造美工区的活动中,我初次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了尝试,践行了前两个阶段,接下来便是要继续深化拓展,丰富环境的内容和深度,引导追随幼儿与环境对话,如何与环境自然发生有效的互动?如何激发幼儿在环创中的主动性?如何使集体海报生动呈现出课程活动的发展过程?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持续挖掘的。我们需要在学、思、行、悟的过程中,将儿童视角渗透到环境,将课程意识落实到环境,将无声的环境化为有声的教育,让环境持续催生活力,孕育成长契机!
学习、研讨、反思,是每个教师专业成长地基石。聆听专家讲座引发思考、反思现状、开拓思维,可以“破”现状,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带着思考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觅”路径,不断地完善、突破、提升。一个完美的主题环境可能是:10%的教师责任和90%的儿童责任,老师们要自始至终相信儿童是奇迹,相信儿童能创造奇迹,相信儿童能引领成人鉴赏他们的奇迹。
文字丨王珣
照片丨各园区
编辑丨沈妍艳
审核丨求真园区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吴江实验幼儿园